
转眼间,李白已至而立之年。名声虽已在外,事业却还是一塌糊涂。
一路躺平,一路喝,青春都给酒和歌。他虽一生向往自由和浪漫,可如今也太自由了,他第一次感觉到慌了。
这一年,李白有点抑郁了。
心情烦闷的他停下了脚步,既不旅行,也不串门,整日里除了喝酒,就是对着月亮单曲循环悲伤的歌曲。
想念故乡时,他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思念旧友时,他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觉得孤独时,他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总之,在李白难过时,没有一轮明月是无辜的。

那时候李白正借宿在好友元丹丘的大庄园中,挚友的沮丧情绪让元丹丘倍感担心,为了宽慰好友,他将李白引荐给了新朋友玉真公主,后来又通过公主的举荐,面见了当朝皇帝唐玄宗。
忙活了几十年,李白终于半只脚踏进了朝廷。
千百年后再回顾李白与唐玄宗的初次见面,一切都颇具传奇彩色。据说,唐玄宗与李白一见如故、心生敬佩,不仅走到他面前弯腰迎接,还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他吃。
如今看来,如此描述李白与唐玄宗的会面不免有夸张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的出现带给了唐玄宗极大的惊喜,他决定将李白留在宫中。
浮浮沉沉几十载,李白终于走进了官场,而此时的他,已经42岁了。

公元742年,李白成功入职翰林院,成为了翰林待诏,而坐在他隔壁办公室的便是翰林学士。
李白入宫时,翰林院与学士院虽同属一个部门,但负责的工作内容却截然不同。
唐玄宗时为了制衡相权,稳固皇权,皇帝秘密培养翰林学士为心腹,并规定表现优异者,可以升职为当朝宰相,直接晋升管理层。
而翰林待诏则更像宫廷宣传委员,只负责组织宫内文娱活动,简单讲来就是陪着皇帝玩。
在皇宫,翰林院与学士院仅有一门之隔,可就是这一扇普普通通的门,却彻底隔开了李白与他心中的盛唐烟云。

入宫时,李白以为自己可以大展拳脚、指点江山,可真到了翰林院,他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被指点的人。
作为翰林待诏,李白的主要工作是跟着皇帝和妃子吃喝玩乐。妃子扑蝶,他拍照;皇帝唱歌,他录像;若要赶上宫廷晚宴,还要写首《清平调》,记录大会盛况。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