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历史上的今天2011年6月30日的今天,中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应崇福逝世,该历史事件记录为2011年6月30日年间的历史文献线索
2011年6月30日(农历2011年5月29日),中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应崇福逝世。
2011年6月30日,应崇福,中国物理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享年93岁。
应崇福是中国超声学研究和检测超声等诸多超声应用的开创者之一。50年代在美国发表的有关固体中超声散射的论文,是国际上该领域的开拓之作。他在固体中超声波散射、电压换能器瞬态特性、功率超声、晶体声学等超声学的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历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在组织推动中国对超声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以及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应崇福与超声学:大跃进时“土超声”一度喧嚣
应崇福(科学报图片)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于2010年正式启动,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个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
采集工程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刊登老科学家们的学术造诣和人生故事,以飨读者。
“中国也要进步”
应崇福1918年生于浙江宁波,家境小康,幼年随家辗转,最终定居湖北武汉。早年读过私塾,也曾游学上海,最终在武昌文华中学完成启蒙教育,于1936年升入华中大学,选读物理学专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就读于华中大学物理专业的应崇福随校迁往云南大理。国难当头,19岁的血气少年亦想投笔从戎。但幼年漂泊生活让他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沉稳。虽身处苍山洱海,眼中满是风花雪月,但国仇家恨一刻都未曾从他的心中消失过。
他深知,着眼建设、坚持学业也同样需要毅力与坚忍。全民族挣扎求存的苦难、大后方抗战自强的氛围造就了应崇福,激励他一心向学。华中大学毕业留校后,他考取了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苦读三载,于1945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抗战胜利之后,在卞彭教授帮助下,应崇福于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电子学。
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应崇福谢绝导师的挽留,着手准备回国,但事情却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一开始是凑不出回国的旅费。留学期间,应崇福一直是靠布朗大学提供的奖学金维持学业与生计,毕业了他才发现微薄的积蓄根本不足以支付昂贵的船票。无奈之下,他只好跟家里联系,看家里能不能在国内申请购买旅费外汇。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将近两年了,他的爱人张爱贞因为原来执教的学校不再开设英文课而失业在家,虽然上下打点、多方筹措,却还是凑不出足够的人民币来换取外汇。
天无绝人之路。应崇福竟意外申请到了美国国务院的旅费津贴,随即开始准备离境。然而抗美援朝战役的打响,让本来就极度紧张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美国移民局开始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1951年10月份,就在应崇福买好船票、要离开布朗大学的前四天,他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发出的禁止出境通知。
这让应崇福倍感失望。他去找当地移民局的官员理论,质问对方为什么禁止自己回国。移民官说:“在美国不是很好吗?”应崇福愈发愤怒,说自己有家庭、有爱人,必须回去。
渴望归家的朴素情感让一旁的美国职员都看不过,美国职员说:“人家有家想回去,干吗不让他回去!”
这样的支持大大出乎应崇福的预料,同时也让他平静下来。在认清当前局势下不得不面对现实之后,他采取了更为理智的应对方法。布朗大学办公室的人帮助应崇福在丘尔教授的实验室联系了一份临时工作。该实验室的工作主要围绕超声展开,而应崇福也因此与超声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