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曾言:“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三尺讲台,半生辛勤。从青涩懵懂的青年时代到如今的温文尔雅,乐观始终是肖吉萃老师的人生态度,他热爱他的教育工作,爱他的学生,享受他的生活。
遇见生物,肖老师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遇见孩子们,肖老师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和活力。肖老师坦言,跟这些青春有活力的孩子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态都感觉变年轻了。即便学生们有时会淘气,但在帮助他们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中,看着他们逐渐变得更好,这种成就感会让肖老师忘记所有的不愉快,再一次爱上这帮可爱的学生们。
肖老师认为,对于高中生而言,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们所关心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与身心健康相关的、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一些知识,这些都是与他们切身相关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不会觉得枯燥。肖老师会拓展一些科研前沿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素材,将它们融入课堂,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很快乐地自觉接受知识,不会觉得学习是枯燥的,相反会觉得上生物课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成绩在逐渐提升。
虽然是农业大学的生物系毕业,肖老师依然觉得,在进入教育系统之后,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在教育上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肖老师的行事准则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在他所在的这个领域是一流的,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在教育行业也是一种应用,不仅不浪费,甚至更有成就感。
为了让自己做得更好,肖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充电和积累,经常阅读一些材料和文献,想方设法地将其融入课堂作为开拓学生视野的素材。肖老师认为,生物知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在掌握了基础的知识概念后,需要根据新的材料去运用,这就需要学生有灵活的思维和应用能力。在肖老师的生物课堂上,热火朝天的讨论是很常见的。肖老师喜欢跟学生们探讨问题,学生们突然间提出的一个问题会让他产生新的想法,或者给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课堂上会生出很多新的东西,肖老师也会随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一直在学习新知识,肖老师也一直在思考,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肖老师课堂越来越精彩的过程。
当课堂与时事相结合,就会让孩子们兴趣盎然。比如肖老师在讲核酸相关的知识时,会讲解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某一个小点改变会引起结果发生改变,然后再类比到一些别的方面,这个点上发生另一个改变之后就是某一个过程停止。在这样的情境下,再加入一些别的材料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自主研究,探讨这样的问题,锻炼他们的灵活度和类比应用能力。
肖老师的课堂是“活”的,他的讲解从来不刻板,没有把知识固化,相反在拓展时会显得随心所欲,但万变不离其宗,孩子们在海阔天空的思考中,既发散了思维,又获得了知识。肖老师给了学生们宽松的空间,允许他们跳跃,允许学生与他争辩,甚至双方争论地面红耳赤。在争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成就。
肖老师不仅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而且善于各种各样的模式去捶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的能力。肖老师会提前让学生涉猎一些问题,为他们之后遇到同类问题时扫清障碍。肖老师归根结底就是让他们形成灵活处理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应对任何变化的生物题目,对材料有很高的辨识度,在千变万化中抓住题目的灵魂,掌握出题人的意图。
常言道:“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肖老师的成就感也来源于此。肖老师说,当他看见学生因为没考好给家里打电话哭诉的时候,他就会很难受。而学生兴高采烈来告诉他考得很好时,就是他最有幸福感的时刻。去年肖老师在教高三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只有十来分,肖老师就利用课下时间帮他讲解题目、反复缕清思路、重申方法,最终高考时这个学生令人惊喜地考到了90分。他对肖老师说“老师,我真的很感谢您”,这句话给了他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让他觉得每个孩子都需要他这样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