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做菜,那是一种威信建立。
我的很多学生家长文凭低,因为他们很早就背井离乡出来打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看不起父母,觉得他们low,已经out了。但在做菜时,很多母亲父亲重拾权威。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捏出花式包子饺子饼子,孩子们的眼珠子都直了,笨拙地跟着学,就算被父母友善嘲笑也开开心心的,就算捏出来的样子再丑也要拍个照片嘚瑟一下,更何况捏出很像样的,那真是要开心地哇哇叫了。
别小看做菜,那是一种家的味道。
我的学生很多小时候就是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了,老人或者亲戚陪伴他们度过了童年,一直到他们快读初中时才被父母接到我们这边来读书,但是很多父母又跑去上海工作,很多人战斗在修地铁或者建筑工地上,有的长时间不回家,有的回家后也是累得倒头就睡。
家的味道很寡淡。有的家长说孩子和他们基本无话。记得有个女孩在每日一记里写道:“其实放学后也不用急着回家,慢慢走着就好了,因为回去也是黑灯瞎火的,没有一丝饭菜的香气。”当时看了有些泪目,我感慨地写下《留胃留心》《最好的素质教育在餐桌上》给家长们阅读。
一个家是必须每天有烟火气的,氤氲出人间的美味,那种味道独属于自己家。如果孩子从小能做菜,未来成家立业后也会很注重营造家的味道,就像家风一样代代相传。饭菜的香味是最好的粘合剂,把一家人的心团聚在一起。有一天孩子长大远行,风筝一样飞走,牵挂住他(她)的那根线就是家的味道。
别小看做菜,那是一种我能我行。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备受打击。考了80但还有人考了90,考了90但还有人考了100,成绩仿佛是个无底洞,吞噬了很多孩子的自信心。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微笑越来越少,小小年纪就眉头紧锁。重重的书包让他们驼着背低着头想着心事。父母的焦虑更是一触即发的炸药桶,发飙时的高音分贝加上刀子嘴根本不是豆腐心真可以剜心,让孩子们的自信心荡然无存。
但做菜就不一样了,食材作料火候,全在于自己掌控,色香味形都在于自己创意,就算再难吃也被父母一顿猛夸好吃得不得了,外加拍照发朋友圈昭告天下自己的孩子多么懂事能干,父母终于做到了不仅仅用分数单一评价自己的孩子;那一刻,笑容像朵花儿绽放在孩子们脸上。我能,我行,我很棒,满满是自信。
当我通过美篇和线上班会课以及微信公众号逐一展示学生们的厨艺时,学生和家长观看时的专注让我也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劳动教育就这样有了抓手。下得厨房,再去上得厅堂。
劳动使生活更美好。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