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看到过两个视频,视频中都是两个小主人公:
一个是,3岁的女孩彤彤(化名),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一气之下,躺在地上撒泼打滚,不管妈妈怎么讲道理,都听不进去;
一个是,6岁男孩石头(化名),因为妈妈拒绝让他玩IPAD,竟然掀翻了桌子,跑到厨房拿起了刀……
其实,生活中,喜欢撒泼打闹的孩子比比皆是,很多宝妈现身说法,表达了自己对此的无奈:
宝妈A:
宝妈B:
宝妈C:
家有同款宝宝,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但是,面对这样的宝宝,难道我们就只能听之任之吗?当然不是!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要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首先是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实际情况是,看到孩子那样油盐不进,无理取闹,我们的无名火也会瞬间燃起,然后无法控制的以暴制暴。
老实讲,脾气再好的父母,看到孩子这种执拗的表现,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都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情不自禁就会表现出不耐烦。
要么,是一脸无奈地看着,任由其胡闹;要么,直接揪起来,一顿揍;要么,恐吓、威胁;再或者,干脆任由孩子摆布,满足孩子各种要求。
但是,从许多实际情况看,这几种做法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么通过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压制住了孩子,要么是通过妥协,换得一时的风平浪静。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疙瘩,是朋友家5岁的小朋友,平日里还算听话。唯一的缺点就是喜欢和小朋友抢玩具,抢着了,就自顾自地玩;抢不着,各种哭闹轮番上演。有时候,干脆躺在地上打滚。
一开始,我的这位朋友也是尽量好言相劝,可不见效;后来,变成冷眼旁观,小朋友居然闹腾十几分钟不带停;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干脆动手打了。
一开始,这一招还真挺管用,孩子很快就停止了,但是没几天,同样的毛病就又犯了。
现在,我的这位朋友也是对此毫无办法了。
学龄前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每天要应对那么多新鲜经历,身体孩子迅速变化,乱发脾气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因为他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表达和应付这种处境的方法。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应对孩子的各种撒泼,首先是要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正常性。从内心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以正确的方式应对。
所谓的“情感联结”,换句话讲,就是指“良好的”亲子情感关系。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用良好亲子情感关系在面前引路,将良好的氛围始终贯穿与整个教育行为,那么一切就温润了许多。
首先,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最妥当的做法,是父母先接纳→孩子自己接纳→顺势引导。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保持淡定,尽量保有一种平和的心态。然后交给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彩卡的展示,教给孩子展露情绪。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把家里的彩卡剪成各种形状,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伤心;黄色,代表害怕;黑色,代表愤怒。等等
孩子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就可以选择对应的色彩卡片。
这样一来,通过一同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不恰的情绪表达,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孩子呼之欲出的坏情绪。
其次,教给孩子用恰当的方法释放情绪。
家长就可以通过故事“爱生气的小青蛙”,让孩子理解到什么是“气破肚”,然后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大声的对自己说:“不做气破肚的小青蛙。”重复几遍,可能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舒缓。
当然,其他的方法也是可以的,比如,在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拍拍自己的手,只要是确保孩子身体不受到伤害、不影响到其他人的情况下,一切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