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节约是好事,如果在钱上一直不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觉得,自己家是不是穷?父母是不是不爱我?钱比我重要吗?这样的想法,金钱观对于孩子心理影响真的很大,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福林妈咪,每天为您推荐落地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首先,一分钱一分货是真的,但是小孩子的衣服一两百已经很好了,但是大人的一两百都是比较差劲的。其次,我的衣服可以穿五六年,宝宝的衣服两个月后就不知道穿了,我宝宝才一岁,有时衣服买来穿两三次就换季了。所以我不给宝宝买太多衣服,大部分是纯棉的,也不是很贵。
我们家穿衣服最贵的是我老公,我都是给他选品牌的,因为感觉老公在公司属于中层管理,穿的过于寒酸容易导致没自信!我的衣服大件外套羽绒服还有内衣我会买稍微好点,其他小件或者夏装我就会选便宜点的,因为感觉女人都爱买买买,主要已款式为主,再说我家两个宝宝,大的目前中学,发育的也快,每年都会添置一批衣服,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通常买衣服我会跟他一起商量款式,价位我来定,价位不会太高,逢节日生日考试成绩优异我会送给他心仪已久品牌的鞋子或者衣服制造下惊喜,平时想要什么可以通过干家务来获取报酬,我们家的小宝贝目前还很小,对着装还没有要求,一般我从网上买或者工厂店母婴店做活动时也会去买,我的观点是一家人穿什么吃什么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已适合少浪费为原则,至于孩子成长阶段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但不能养成攀比的习惯,太容易得到的反倒不会珍惜!
无语,怎么会有这个诡异的情况啊!是不是不是亲生的啊?
比如我,我会买品牌合乎品质的,冬天大衣,羽绒服,基本打完折都在1000以上。但是我家孩子,上小学了,我也喜欢买品牌的,比如巴拉巴拉,马骑顿 ,爱法贝,有7.8百的,基本是都是4.5百的。
有时候给自己买还不舍得,给孩子买,一点不心疼,不明白是为啥!
所以问题中给自己买5.6百衣服的家长,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为什么给孩子买1.2百还不舍得,这是为什么,真真是想不明白,想不通啊!
也许,可能我是猜测,父母可能爱自己更多一点吧!
1.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比如说,如果你买了一张388元音乐会门票,但是还没等去,就丢了;还有一种情况是直接丢了388元,哪种情况下你会继续去购买音乐会的门票呢?答案是后者,后者会继续花钱购买门票。虽然是同样388元的情况下,同等价值,但是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会把音乐会门票和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门票丢了,再买一张,意味着需要花700多元购买一张门票,心理上会觉得不值得。
所以,在消费学心理上,有一种叫经济学算法,这种算法就是绝对的理性。一分钱就是一分钱,但是生活中影响购买决策的更多的是这种非理性的心理学算法。
2.
在大人买衣服和孩子买衣服上,父母的心理账户是,孩子长得快,买大了拖得很长,看着不舒服,买正合适的话转眼第二年就不能穿了,所以也就没必要花费那么多钱。
但是买成人衣服时会觉得买一件是一件,可以穿很长时间,当然要买的贵一些,穿出去也有面子,进而也有里子啦。
所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吧。像李湘的女儿王诗龄有那样的经济实力,李湘也喜欢给女儿买过万的包包和昂贵的衣服。但我们一般都是工薪老百姓家庭,也没必要去攀比,给孩子养成攀比的习惯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