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表示,那些生长在缺乏沟通的家庭当中的孩子,也许并不一定有暴力倾向,但是这十分不利于其情商的培养。
很多孩子生长在楼房当中,除了与自己的父母说话之外,几乎不与其他人交流。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即便是顺利成长,往往也并没有很高的情商。

父母感情很差
李玫瑾教授表示,家庭生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她还举了一个例子,自己曾经的邻居家中有一个小孩,平时十分活泼机灵,表达能力也不错,她觉得这个孩子之后成绩肯定不错。
之后却听说这个孩子初中毕业之后就不再上学了,而是早早出去打工。原来是因为其父母感情状态很差,常常吵架甚至是动手打架。
孩子在青春期的关键时候受到这种生活的耳濡目染,也变得十分暴戾,常常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吵,最终因为斗殴难以继续学业。

在那些家中父母情感状态不好,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吵架甚至动手的家庭之中,子女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思考和处理身边人和事的时候,会选择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仔细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也就更谈不上拥有高情商了。
父母常常批评甚至是贬低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由于封建家长制度的影响,许多父母会认为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要树立绝对的权威,让孩子对自己百分百的“服气”,所以不乏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教育理念。
所以在很多家庭甚至学校当中,父母与老师对于孩子的一种态度就是通过批评以及严厉的态度去激发其动力。

然而,一味地施以消极态度,不但不会让孩子顺利成长,甚至会反倒会害了他们。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而言,来自父母的鼓励是十分重要的动力源泉。
心理学当中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实验并未真地挑选出某些在智力水平上高于他人的学生,但是在这种虚假说法的激励之下,那些“被选中”的学生们还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有了成绩上的显著提升,这就能够证明激励和重视对于他们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可以视为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指导。“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成年人世界当中都得到广泛接受的定论。

对于未成年的子女而言,来自外界的恶语和中伤危害则是更大的,何况这种话语还是出自最亲近的长辈之口,无疑会导致他们在自我认知方面的一种迷失,对于他者观念判断能力的下降,最终难以拥有较高的情商。
总而言之,根据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家庭环境和生长环境是个体成长过程之中十分重要的土壤与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