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前夕,左邻右舍总习惯在门面挂上艾草和长条的菖蒲,儿子每次路过,目光忍不住被吸引:
孩子的见识藏在父母的回答里。如果你只告诉孩子,端午的习俗那就是要挂艾草和菖蒲,那可就错过了绝佳的教育时机。

浓浓粽香叶,悠悠端午情。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端午节虽然在当今过得很简单,可在古代的时候,绝不是吃粽子就将就。
研究发现,浸润式的情境教育最能够让孩子入耳入脑入心。
做一个智慧的父母,抓住端午佳节,好好给孩子科普一下端午背后的文化知识吧,孩子与孩子之间,就这样悄悄拉开距离。

今天这篇文章,诺妈将带你穿越时光,一起看看古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让我们的孩子“大开眼界”!
学在端午
端午节门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由来已久,源于在科学不发达的古时候,古人用来辟邪毒。

端午天气湿热,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人体很容易生病。认识不全面的古人以为是妖魔鬼怪来拿命,见着菖蒲的叶子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古人认为挂在门上可以喝退鬼怪,而艾草向来就用作灸疾治病,把两个合在一起挂门上,古人认为有驱除瘟疫疾病的功能呢!
如果孩子问“端午为什么门上要挂艾草和菖蒲”?爸爸妈妈,你们知道怎么回答了吗?
吃在端午
端午吃什么?当然是粽子!肉粽、蛋黄粽、蜜枣粽……软软糯糯,咸甜各宜,是不少孩子喜欢的小点心。

很多孩子对粽子的认知停留在爱国诗人屈原,但其实,粽子文化早从春秋时期就已流行开来。古时粽子是用菰叶将黍米包裹成角状,投入水中祭祀水神用的祭品,所以又有 “角黍”一称。后来屈原投江殉国,百姓每逢端午会来到江边掷投粽子以表敬意,粽子渐渐就成为祭祀屈原的代表物之一。
在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在端午吃枣粽,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枣粽谐音为“早中”,含有美好的期待和寓意。并且,有些读书人还会吃包成细长如毛笔的粽子,也是因为其谐音为“必中”呢!
喝在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