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妈妈独自照顾两个孩子,这一天她送大宝上学后,回到家里哄二宝睡觉,可是二宝怎么也不睡,这位妈妈很崩溃,对孩子发了火,之后感到很心疼,又非常后悔,于是狂扇自己耳光。
视频一出,纷纷讨论。有说妈妈脾气太差,情绪太大;有说妈妈太狠心,也有说看到这位妈妈的难,自己曾经也失去了情绪控制。
但总归孩子太小,妈妈不该这样把火发到孩子身上。
其实,每个妈妈都想温和慈爱地对待孩子,可是又有谁能心疼一下她的无助呢?
看过一句话,“妈妈总是一边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一边又自愈和后悔。”
那么,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性格不好?还是脾气太差?
都不是!
读了《我有几个自己》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了,这些都是子人格在作祟。

作者心理学家朱建军在书中说到,其实人的内心中,实际上有许多不同性格的子人格存在。
我们的性格之所以那么复杂,就是因为在内心中有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性格。
如何找到子人格?
朱老师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一种人格意象分解术,称之为“拆人”,其实就是通过分析人格,找出一个人心中各个不同的子人格的方法。通过“拆”一个人,把他心中各个子人格找出来,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在拆人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子人格会带有不同情绪,而一种情绪对应的事件就是我们某种人格的感受。
那么,子人格从哪来?
书中介绍,我们的子人格来源分为5种:
第一种是从父母遗传而来,它被称为“固有子人格”。
第二种是被别人言传身教的,即学习得来的子人格叫做“内化的子人格”。
第三种是形成于不同时期的,潜意识里一直存在,并影响着自己的,被叫做“时期性的子人格”。
第四种是来源于后天生活经验的,也是一个人子人格数量最多的,是“内容性子人格”。
第五种是最后一个子人格,是人内化的社会角色叫“角色性的子人格”。
因为子人格来源不同,所以它们对生命的影响也不一样,而不同子人格,他们的外在表现也会不一样。
比如他们的语言方式不一样,有的说话直率,有的委婉,有的粗鲁,有的温和;他们的声调也不同,有的声音婉约;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他们的爱好,兴趣也不同。
就像我们开始说的,妈妈发火时,暴躁说话是一个子人格。平静后,温柔说话又是另一个人格。
所以,当学会拆人,了解自己的子人格,就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有清晰地认识自我,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