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犹豫要不要写,还是决定坚持写个号。一是我们作为父母,从自身成长学习与职业之路对下一代育娃有典型的反思意义;二是借助写号,通过文字记录娃的成长,并抛砖引玉进行交流和分享。
我和娃爸的成长经历,既有共通点,更有差异的互补点,我认为,我们的亲身经历对下一代育娃有非常典型的反思意义,更能感同身受的知道在教育过程中,什么是更合适的,什么是应该规避的。
共通点在于一是我们都不是天生带资源的官富二代,我们都出身来自于小城镇,能够努力立足一线城市基本来自于现在网红名词“小镇做题家”的红利,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二是我们从小到大基本都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共同考入了清华北大的本科和硕士;三是毕业后我们都选择了有较高学历门槛要求,别人眼中“精英”职业的金融证券行业。可以说,我们都是幸运的,自己已经亲自走过了一趟鸡娃精英的路线。有时候和娃爸讨论说,这样内卷鸡娃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最好的结果是把我们走过的路再重复来一遍吗,那有什么意义,学习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另一方面,我和娃爸差异的互补点更多,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成长教育环境。我出生在小城市,独生子女,父母是当地的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典型体制内工作者,在90年代父母就具备较为超前的眼光重视教育,因此我可以说是第一代被鸡血教育长大的代表,从小要求自律学习,钢琴小提琴考过最高等级、书法画画竞赛得奖、游泳打球样样精通、唐诗宋词熟读背诵,付出的代价是几乎没有和同龄孩子一样开心玩耍的童年。娃爸则是出生在非常偏远的小乡村,父母农民,家里兄妹多个,家道中落辍过学,从小爬山坡掏鸟窝,父母从来无意识与无能力管过教育,完全放养长大,小学初中就开始独立外出城镇学习寄宿,高考第一年失误无力复读,后遇好心校长减免学费和爱心赞助,坚持复读考上了清北。天壤之别的成长之路,但在我们考入大学和就业就几乎达到了同一个起跑线。我也问过娃爸,看咱俩,是否鸡和不鸡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总是来一句,天赋是不一样的,时代也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我们的亲身经历对下一代育娃有非常典型的反思意义,希望借助该号的写作,记录着育娃的点点滴滴,并把我们所经历的、所思考的、所整理的,有价值的文字与信息进行分享,奉献价值。育娃之路,大家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