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孩子取名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因为名字中会包含很多的意义。姓氏代表你的家族,名能代表父母长辈对你的期望和希望。
当然,在现代取名只需要考虑好不好听,而在古代取名就要讲究“避讳”。
所谓避讳其实主要是避免四种名讳——“国讳”、“圣讳”、“家讳”、“宪讳”。其实也就是需要你避开国家、皇帝、上官和家中长辈的字。
而有一个字,古代取名都十分忌讳,两千年以来竟只有三个人敢用,不过现在却随处可见,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字便是“王”。
在古代,王作为姓氏还是比较多的,但王字却极少被用到名字里面。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于“王”字代表着帝王,是一国的君主,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古代人之间等级森严,如果是普通人使用,严重的会被认为有僭越之心。
为了避讳,古人们还想出了许多的办法,最简单的就是“改字法”。
因为一个人刚生出来可以避开这个皇帝的名字,若是后面换了一个皇帝撞了名讳,那最直接的就是把自己的字改了。
如果实在不想改也可以,可以采用“空字法”或者“缺笔法”。也就是将字空出来,或者在写这个字时不写这个字的最后一笔。
其二在于古代人相信玄学,认为取名不能太“大”,否则普通人会压不住自己的名字,从而影响自己命数。
“王”字代表着天潢贵胄,有着无上的荣光,因此纵观古代,也只有三个人敢用“王”这个字。
骆宾王
对于骆宾王我们十分熟悉,他字“观光”。
骆宾王从小就才华出众,七岁就作出了我们熟知的《咏鹅》,之后还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关于骆宾王的名字和字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易经》中“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主要是表示看国家因君王的德行出现的光辉,适时的出来帮助君王。
可见骆宾王的父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为国效力。因为骆宾王名字中的王主要是表示效忠皇帝,所以也没有人问罪于他。
不幸的是,骆宾王虽然走上了仕途,但他生性高傲,他的政治立场又与当时的皇帝武则天对立。
此时徐敬业在扬州准备起兵,骆宾王还为他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来徐敬业被杀,骆宾王也不知所踪。
有人说他被乱军杀害,也有人说他遁入空门。
骆宾王最为出名的还是他在诗歌、骈文上的创作。
魏庆之就曾评价骆宾王说:“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骆宾王的作品可以说为开辟了唐朝一代文学繁荣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他的名字我们还是耳熟能详。
冯野王
冯野王是左将军冯奉世的儿子。
冯奉世经历了四朝皇帝,他为冯野王取了这个名字,但冯野王的字却叫君卿,所以他的名字也是在向皇帝表明忠诚的意思。
冯野王也的确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在他当朝为官时,因为他的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所以深受皇帝的器重。
但由于冯野王太过正直,在晚年时与奸臣大司马不和,最后被大司马逼到罢官。离开官场之后,冯野王终日郁郁寡欢,不仅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