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作出了注解,也为广大青少年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作出了表率。
(综合编选自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网、光明网等有关材料)
在总书记指引下
共青团引领青少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风尚
题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指示批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节约粮食教育,对青少年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年来,在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言传身教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价值理念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植根。
(一)高度重视、反复强调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指出,“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20年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202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等等。
此外,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浪费粮食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粒粒黍米,小小餐桌,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
(二)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指示,源于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居安思危,从来都不过时,尤其是对关乎14亿中国人口粮的大事。
“中国人才几天时间没饿肚子?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这些孩子。过去谁没饿过肚子?但人很容易健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字字千钧、振聋发聩。
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的浪费问题依然严峻,餐桌上的浪费尤为惊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国际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必须绷紧节约粮食这根弦,努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既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人民群众衣食无虞,为何还要强调树立危机意识,反复敲响杜绝浪费的警钟?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举例说:“媒体报道,一所大学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看着心痛,捡起来再吃。这方面例子不在少数,一些大学食堂成了浪费食物的‘天堂’,触目惊心!”
大学食堂的浪费看似事小,但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此前有数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餐桌的消费环节更是大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必须始终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正如总书记所说:“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
反对餐饮浪费,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战略远见,需要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全体人民深刻领会、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