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平时像个小话痨,开口就是“芭比Q、栓Q、YYDS”等等一些网络热门词,一旦脱离网络用语,正式发言或是写作的时候,就表达不出来了。
这样的孩子,可能想法不少,但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表达总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这都是典型的“语言贫乏症”的表现,家长往往也很担忧,语言匮乏的起因是什么?它的背后说明了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文字呢?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孩子如此喜欢网络用语?
相信大家在上学期间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在面对写不出答案的考题时,不想空在那里,就选择了一通胡写。
类似的“小学生离谱答案”,一直以来都是互联网上的热点之一。孩子们的种种“急中生智”,总能让我们回忆起自己曾在考场上绞尽脑汁的过往时光。
但在近些年开始,情况却变得略有不同。在大量胡写的案例中,一种特定的答案类型开始更频繁出现:网络用语。
在豆瓣上,有一个名叫“那些年我改过的卷子”的小组。在该小组内,作为组员的老师们会不时贴出自己批改到的奇葩卷面与作业答案。
而从近些年老师们发布的大量帖子中,一个趋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开始出现在了学生们的试卷上。
比如英语中e开头的单词,学生会立马想到emo(网络用语,表示忧郁);
用舔来组词,也会脱笔而出写下“舔狗”。
在互联网词语无孔不入的当下,一些词语早就刻在了大家的DNA里,成人尚且如此,容易追随网络潮流的孩子就更是这样。
这也导致了如今的场景,哪怕只是试卷上的胡写乱写,也正在随着时代一同变化。
“厉害”的同义词是“666”。
“无微不至”可以解读成“没有微信的地方不要去”。
一部分学生或许是分不清网络词语的使用环境,总能在组词造句的环节给老师们造成精神上的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