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上网的时代,网络用语的普及和渗透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一些事件和现象都浓缩成这种被简化的网络语句中,然后在传播、互相模仿的过程中寻求宣泄与共鸣。
而最年轻、最具学习能力的孩子们则成为了最热情参与的群体,他们重复着这些语言的空壳,作业本上的热词换了一批又一批。
这些“网络梗”就像《孤勇者》一样,是这届孩子们的接头“暗号”。
在这之前,家长和老师们还会担心孩子们的思维不够开阔,但放到现在,更令人担心的是,网络对现在孩子的影响是不是太大了?这些网络用语在作文里使用,是不是不太合适?
现在好多孩子张口“芭比Q”,闭嘴“栓Q”,操场上疯跑都会大喊“奥利给”……连正式的书面语,比如写作文,各种梗,各种网络词汇,纸上满天飞。
不过,比起分数,小编觉得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分依赖于网络上“短平快”的语境,孩子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深度思考能力将不断退化。
滥用网络用语会造成“语言贫乏症”
网络语言仿佛就是新时代的“摩斯密码”,只有刷过短视频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对于很多刚刚开始学中文的孩子来说,在还没有接触中文的正确用法之前,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分辨出中文正确用法和网络用词之间的界限,这些汉字畸形的组合用法,可能就成了他们对中文语义的第一印象。
很多时候,一些字用错或读错后,无意中能借此“造”出一个新的网络热梗,以此占据网友们的心智而快速出圈,虽然成年人早已见怪不怪,但当这些互联网黑话渐渐渗透到日常交流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刚刚接触汉字以及正在学习期的孩子。
当然,被语言表达问题困扰的,不只小学生这一个群体。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
词不达意、语言贫乏,这些都是典型的“语言贫乏症”的表现,属于一种新型的社会病。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可以借图片和短视频来传播。这样的方式,直观又高效,能让人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同时,它也消磨了人们沉淀下来,遣词造句、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