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定时间计划避免太细致
我身边有一些孩子,暑假制定的计划表是以小时甚至是分钟做为间隔的,几点几分做什么写得清清楚楚。但这种太详细的计划,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因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写作业有道题卡壳了,耽误很长时间;昨晚家庭聚餐导致早上起床迟了;看书的时候奶奶来家里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孩子在这种变化中很容易放弃,做不完表上的事情还容易产生挫败感。孩子毕竟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个环节都要求精准,没有误差。所以孩子初期计划应该是弹性制的,不能过于僵化。有的任务可以以周、日为单位,日计划可以以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这种整段时间划分,有弹性时间,会更加方便调整。

4.从最简单的守时习惯开始培养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高中班主任发现班上几个男生经常快上课才慢慢悠悠地走进教室,偶尔还会迟到1-2分钟,老师批评他们,他们反而理所当然地说:“我上厕所去了。”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体现出来的却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为不守时找借口、找理由,他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也不尊重其他人的时间。培养守时的习惯,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和同学约好时间玩,提前10分钟出门;上课提前1分钟进教室;作业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交......
这些小细节,让孩子学会了用主动的方式掌握时间,有计划、不慌乱地面对所有事情。不仅如此,守时它能带给孩子良好的状态。比如孩子上课提前10分钟进教室,这个时间里,他可以整理好课本,更快地进入上课状态。享受守时带来的从容,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
5.放弃反复催促
反复催促孩子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重复又充满焦虑的声音,让孩子逐渐习惯逃避,更加拖延。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上学前,家长总是东一句、西一句催促孩子穿衣服、背书包,又担心孩子东西少带了,再三确认。这会导致哪些后果呢?
第一,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紧张、焦虑,同时也看到自己无能;第二,激起孩子的消极抵抗心理:“你越催我慢”;第三,让孩子失去责任心,大人不提醒,就不会主动记得该做的事情。
想让孩子自觉地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帮孩子找回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催促在慢慢地破坏孩子的主动性。为了避免这种重复的催促,我们需要提前给孩子多点一些时间去做准备。比如出门这件事,你可以对孩子说:“15分钟后就要出门啦,你准备好了吗?”而不是快要出门才开始大吼大叫,传递焦虑情绪。
6.合理安排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