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娃写作业时拖拉,催着赶着也没啥用,就是不配合;娃不爱看书,喜欢看Pad、玩手机、刷视频;一看书就困,睡得比谁都快,一看手机就来精神,可专注了,叫都没反应;娃看起来学习很努力,考试却不理想,老母亲真捉急啊,一天到晚家里充满了battle味儿。。。
1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陪伴,是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起床,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东上学,和谁可以成为朋友,放学是先玩一会、还是先做作业,什么时候去上课外班,什么时候和小伙伴出去玩,妈妈生日要送妈妈什么礼物,自己为因刷视频停不下来而承担浪费时间、视力下降、学习退步等一切后果。。等等
自己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一切自己说了算!
2
这本202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自驱型成长》
“墙裂”推荐给每一位父母。
这本宝典引导我们,把孩子本应有的、被我们无意识剥夺了的成长空间,交还给孩子;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体验成长的困惑,勇于尝试和试错,给他们更多犯错的机会,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获得自驱成长的勇气。
我们大多数家长朋友,总觉得自己孩子还小,不太相信孩子们能做到,放不开手脚,总爱替他们做决策,替他们思考,替他们行动,担心要是让孩子自己来,那她肯定做不好,肯定要搞砸,还不如我先替她干了或者干一点,剩下的再交给孩子。
可是,我们如果长期代劳,连一点犯错的机会都不给孩子,那不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和环境么?就好比,担心小草被雨淋了,把小草放到透明封闭的小罐子里养,小草什么时候能禁得起自然界的风雨呢?
父母天天在孩子身边不停地指责、唠叨,是一种慢性压力,它会伤害到孩子的大脑,造成前额皮质发展缓慢,甚至停止发育。那不唠叨,难道就不管孩子么?这样的疑问反映了我们常见的错误观念:要么专制,要么纵容。其实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顾问型养育。
作者引导我们成为顾问型父母,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信任,而不是控制。尊重孩子们,引导他们培养自己成熟的自我管理意识,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决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享受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快乐,而不是被动接受父母的指令,缓解了生活中因为和孩子经常性的争执导致的关系恶化、情感疏离,修复并重建彼此的亲密关系。
具体如何操作呢?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践:
1.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控制模型,培养自主的习惯。2.避免孩子成为“空心人”。所谓空心人,就是被别人安排好一切,“我的生活与我无关”,你说一句,我就干一句,你不说,我就不干,反正干好干不好,你都替我担着,我又不用负什么责任。3.还“自主权”给孩子,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考验家长定力的时候到了!!!让孩子拥有控制感,才能培养胜任力。4.温柔地给孩子设立边界。我们要把权力还给孩子,但也要避免进入失控的状态,因为孩子通常不清楚哪里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