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小主人公扬扬,主动接触公园里的雕塑,他是在表达跟同龄孩子交往的意愿吗?
“当时,为了抓住所谓的6岁前黄金干预期,我不能忍受他在家闲着的时间超过15分钟,必须有人要教点什么或者与他互动。”
以前的扬扬妈,是个雷厉风行的拼命妈妈。最多的时候,扬扬一天要上三个干预机构,还有三四个小时的家庭干预。然而,高强度的干预训练没能带来扬扬能力的明显进步,这让全家人非常沮丧。
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中,扬扬妈逐渐意识到,对这样一个重低典的自闭症孩子来说,不能强求付出要有多少回报,而首先要理解和尊重他缓慢的成长节奏,也要改善他的生理问题,使他好养好带。放平心态后,一家人现在过上了松弛但不躺平的生活。
来听北京扬扬妈的故事。
文|扬扬妈妈

换了学区房,却发现孩子发育迟缓
命运跟我开了个大大的玩笑——2016年年初,我们好不容易将北京五环外的无学区房换成了二环内的知名学区房,却拿到一纸扬扬发育迟缓的检查结果,那时他才一岁半。
时间倒回到2014年秋天,呱呱坠地的扬扬是双亲家族中的第一个新生儿,长辈们都因为这个孩子的诞生而感到高兴。


(左)爸爸写的孕期日记,其中解释了扬扬小名的由来;(右)妈妈写的孕期日记。
我们一直践行优生优育:为备孕提前半年开始运动、吃复合维生素片、早睡早起、买有机食物;第二次尝试就顺利怀孕,孕期检查一切正常;扬扬出生后购买了各种书籍绘本玩具,报了早教班,尽可能做到科学育儿与亲密陪伴。
我们对扬扬当然是有期望的:我们凭自身努力,从外地小县城来到北京读书、就业并安家,盼望下一代能走得更远。当我们发现所在小区没有对口小学,又适逢北京房价涨势明显时,就贷款300多万元换了市中心的老破小两居室。
就在这时,扬扬显露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婴儿的特征:他不会说话,不会主动叫爸爸妈妈,遇到想要的东西只用手指并“嗯嗯”几声;他不是过于兴奋就是容易哭闹,很难有那种婴儿常见的平静而警觉的状态;他只能执行非常简单的指令;他总是以跑代走......
因为扬扬有时候也很机灵,我们曾以为这是继承了父亲乃至双亲的内向性格,或者是扬扬的个性大于婴儿的共性。

1岁时的扬扬,虎头虎脑很可爱。
在社区保健科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去北京儿童医院做了发育商测试,18个月龄的扬扬,各方面发育水平只相当于12个月!
大夫观察之后说扬扬不像自闭症,可能更多的是包括方言在内的家庭教养环境问题。这个判断给了我们错误的信心,我和孩子爸爸还互相安慰:“不就是落后半年吗?很快就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