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之后,不少家长就开始头疼:
同样都在一个班里学习、一个老师上课,怎么我家孩子的成绩总是倒数?
难道是因为别的小孩更聪明吗?
其实真的不是——
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98%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多,天才神童和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只是极少数而已。
真正造成成绩悬殊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全神贯注的好好学习。

注意力,也叫专注力,是指人们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以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
注意力差了,自然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年龄越小,自制力就越差,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任何一个小动作或声音,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打断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完成效率和结果都大打折扣。
人民日报曾发布过一个有关于注意力的小测试——下面10个表现,如果中了7条及以上,基本就可以判定:这个孩子确实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① 经常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② 坐不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上;
③ 别人讲话,他常常似听非听;
④ 拖沓,磨蹭;
⑤ 常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
⑥ 任何场合都无法安静,手脚不停或不断插嘴;
⑦ 经常遗失物品,如玩具、作业、书包等;
⑧ 较容易被外在刺激转移注意力;
⑨ 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常不假思索得结论,行为不计后果;
⑩ 自控力差,不听家长、老师的指示,不遵守规章秩序,不能与人好好合作,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很多老师和家长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上课时坐不住,听课不专心,总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
除此以外,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
比如做作业时“小动作”特别多,不是玩橡皮、扣手,就是渴了、饿了、想上厕所;
或者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别人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他们往往2、3个小时也做不完。
遇到这样的孩子,有些急脾气的爸妈薅过来就是几巴掌,然后连吼带骂的催促孩子“集中注意力”。
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只要你一离开,孩子却依旧我行我素,问题一点儿都没有解决。

孩子注意力差,家长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女儿在画画,爸爸却在旁边不停地出主意:“这颜色不好看,换红色的吧!”
孙子和小伙伴在一边玩耍,奶奶却一趟趟过去喂水、喂零食。
儿子在做作业,妈妈在一旁“陪读”,时不时指出做错的题目,或者嫌字写的丑,叫儿子擦掉重写……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细节,恰恰是“毁掉”孩子注意力的“罪魁祸首”!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曾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时,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的注意力。而我们一次次的打断、干扰,会让孩子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而不利于他们集中精神。
我们不妨先在旁边等一等,安静的陪伴就好。帮助和建议,等孩子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