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四个关键词:物有所值、成本优化和地方保护、群狼饲虎
最近研究企业案例,我总结出“物超所值(物有所值)”和“成本优化”两个关键词。
两个例子,一个是零售巨头好事多超市,一个是保险咨询规划顾问。

前者号称“拒绝从消费者那里得到多余的一分钱”,以做物超所值、物有所值的商品来打造会员体系,形成有效社群经济圈,用户粘性高,数量大,被当地人认为是“沃尔玛唯一害怕的公司”;
后者则是基于保险行业,形成的为投保者提供“同等保金的保值最大化”,也就是为投保者提供私人订制的投保规划,为其讲解投保知识,令其买到适合,又能少花钱的保险的,私人投保顾问。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一块业务是保险公司自己舍弃的,也可以再拾起来,或者跟投保顾问公司合作。
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消费者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而成本优化,还是以好事多超市和沃尔玛超市为例。
沃尔玛品类齐全,也就是同一款商品,该企业上架各大生产商的货品,比如农夫山泉的矿泉水、娃哈哈的矿泉水、康师傅的矿泉水等十余种品类,所以沃尔玛需要更大的场地和更多的工作人员,相应的房租和工资也大大提高。
而好事多,每种商品,只上几个物美价廉的品类。一方面,“顾客闭着眼去挑货物,也能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再加上会员制的优越感和归属感,用户黏性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少品类的店也可以相对降低用地面积和人工成本,注意,这里是相对,因为做连锁要“适时适质适地适价”,少品类不代表少种类;另一方面,随着合作生产商数量的减少,每家生产商进货的量则越来越多,通过合作协议,可以进一步压低进货价格,成本又降低了。
当然,如果这种模式流传开来,也有弊端,也就是更多产品质量或价格不适合的企业,将会丢失相应的市场份额。

关于类似好事多这类企业的发展,我又发现“地方保护”和“群狼饲虎”两个关键词。
老虎闯进狼群的猎区,必然会打破狼群舒适区的平静。狼争虎斗即便短时间相持不下,随着争斗中的资源浪费,还没分出个生死,却已经严重破坏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食物链。继续下去,不确定因素老虎,必然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这时,整个森林的主人,出于对地方舒适区的保护,也必然会驱逐或杀之。以后再有狮子、熊、豹入侵,森林之主也必然第一时间将之拒于门外,他不想舒适的环境迎来变数,即便有可能迎来更舒适的以后,他也不想承受变革之痛。
放之企业而言,很多优秀企业之所以只能做当地,也是这个原因。比如国内几家优秀的超市企业,不是他们不想走出来,是走出来的难度太大。
声明:以上均系原创,用于分享交流,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