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道德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维度。
道德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二者也是互相制约和影响。
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有不同的层次。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是制度文化;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最最核心的,则是价值观。而道德则更多属于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属于价值观范畴。
道德与文化,二者互相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文化是道德的母体。不同的文化,必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衍生出不同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就是目标,不同目标,必然会要求不同的约束规范。这里道德就是围绕价值观而产生的一种实现工具,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一种约束规范。另一方面,道德建设最终也会影响文化演变。有些道德本身就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道德建设,也就属于价值观建设的一部分,最终道德建设,在实际层面表现,就是改造文化。
如何通过文化建设提升道德水平,最重要是要培育文化中的诚信意识、理性精神和敬畏意识,这三者是一切道德的最基本支点。人类的德性体系,最基本无非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不确定性世界的关系。而诚信是人与人或人与社会应具有的基本德性;理性是人与自然应具有的基本德性;敬畏是人与不确定性世界应具有的基本德性。另外,理性精神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有利于道德建设。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要干成大事业,最终靠道德,所以,大凡有理性的人,都会更注重道德,而不是靠机会主义取一时之胜。另外,敬畏也是伦理的基础。有敬畏意识,也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但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文火慢炖。改造文化,最重要是习俗改造。习俗是文化的外显形式。由于习俗是长期形成的,所以,其改造也必然是长期的。
第四,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性维度。
道德是对人性的约束,是基于改造人性而生产的。所以,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性基础。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天然之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天然之性就是自然。而从善恶的角度讨论人性,应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因为善恶概念本质是人之后的产物,是自从人类产生之后,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人对人的不同行为属性所进行的一种规定。所以,人性是先天的概念,善恶是后天的概念和定义。既然善恶是人的一种后天定义,人性必然是善恶统一的。人必然既有善的本能,也有恶的本能。而道德,其功能就是去恶扬善。
道德建设要提高效率,需要道德建设符合人性原则,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否则,道德建设就与人性改造是两张皮,各走各的路,甚至还会导致道德水平下降。因为若道德建设不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道德建设就不可能入脑入心,甚至有可能让人形成双重分裂人格,表面上是一套,内心世界是一套,人前面是一套,人后面是一套。
道德建设如何与人性结合,关键是要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
什么是同情心?叔本华认为,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所以,同情心产生的基石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之间的无差异性。休谟认为,同情是一种人们用以传达并分享感情的基础,正面和负面的感情都包含在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情也就类似于现代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所谓的“移情”(empathy)。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9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
由于人天然具有类比的能力,所以,人类的同情心是天然具有的,是一种人的自然本能。亚当·斯密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研究表明,同情心在儿童早期就出现萌芽。有关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很有同情心,则意味着他的大脑前额叶的功能非常健康。伦敦大学心理学系的迈克尔·巴尼西认为:“实验表明,触觉系统和同情的某些特定方面存在着联系。”(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Apple)另外,近年来科研人员也发现,除了人以外,黑猩猩、海豚和大象等动物也能够对同类死者表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