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

宋 圭 武
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本质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争论。在经济发展中,是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是需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二者各持己见,各摆各的理由。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是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是需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需要立足于特定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综合判定,抽象讨论二者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
从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深层次问题既不是政府问题,也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日常交往方式在深层次发挥着重要决定作用,其中灵魂是文化问题,是人文精神问题。人文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牢固的基础,不管是政府出场,还是市场出场,最终都是失效或低效的。
中国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正能量很大,但在日常表现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机会主义浓厚。具体表现是不讲诚信,不讲规则,爱钻空子。二是面子主义泛化。面子主义进一步的演绎是形式主义。三是血缘主义根深蒂固。血缘主义的进一步演绎是关系主义和圈子主义。四是权威主义流行。权威主义具体呈现为官本位和迷信两种形式。五是喜欢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导致的结局往往是:出头鸟总是被枪打,中庸者容易胜出。
在这样一个人文精神基础上,不管是政府出场,还是市场出场,都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所以,中国发展,首先需要打好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如何打好人文精神基础,需要改造文化中不利于发展的因素,需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
由于人文精神的改造是一个长期工程,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急躁,也不能浪漫,需要一步一步来。第一,需要大力培育国人的诚信意识、理性意识和敬畏意识。诚信是制度的根基。理性是科学的根基。敬畏是灵魂自觉的内在约束。第二,先从教育抓起,从幼儿园教育抓起。教育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第三,知识分子要发挥好精神启蒙的导师作用。知识分子在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第四,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文明互鉴共荣。
另外,在大力推进人文精神改造的同时,在制度层面,国家需要大力推进制度的公平建设。公平是本,效率是果。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持久的。从长期看,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一是国家应尽可能少一些特惠制度的设计,制度应尽可能体现普惠原则,因为特惠制度会被机会主义所蚕食。二是要为劳动者进入市场提供机会均等的竞争性制度环境。要充分激活劳动力要素活力。三是制度改革要尽可能实现弱势群体收益最大化。制度创新是否有效应以弱势群体是否受益为最重要参考标准。
另外,在产业经济层面,需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坚持重农主义思路。要充分重视农村发展,尤其要重视农业发展,其中尤其要重视贫困农民的组织化和合作化建设。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有利有弊。利是农民有了更多人身自由,也有了更大劳动积极性。弊是农民需要更多承担市场风险,且缺乏规模经济优势和社会大分工优势,导致农业发展竞争力弱,后劲不足。另外,也容易导致农村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贫者逾贫,富者逾富。如何推进贫困农民的组织化和合作化建设,建议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农场建设。具体思路是:贫困农户带土地和人一同进入合作农场,土地享受入股分红,人享受劳动收益;贫困农户是否参加合作农场,应采取自愿原则,凡是愿意加入合作农场的农户,都应加入,政府不应限制;国家派干部若干人带工资进入合作农场参与管理,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国家对合作农场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合作农场应体现生活和生产综合合作特点,合作农场可办幼儿园和小学等;国家对合作农场可实行集中补贴制度。二是工业发展要坚持质量主义思路。要坚决淘汰一些过剩产能。要质量第一,不要数量第一。要高度重视创新驱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基于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