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咸阳市长武县彭公镇方庄村的李甲明指着自家头门两旁新悬挂的“天地万情和至贵 古今百善孝为先”楹联牌匾,兴奋又自豪。其实,这一喜人场景,只是全村的一个缩影。不到3个月,方庄村已有70余户头门、中堂均悬挂了喜盈门的楹联,成为美丽乡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楹联喜盈门。
今年6月初,陕西省劳动模范、咸阳市文联四级调研员秦力任包扶村“第一书记”。他为能够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为民办实事”而满心欢喜。上任伊始,他走村落、入农户,发现不少家庭的土炕上方还是沿袭旧报纸画刊糊墙面,偌大的堂屋,甚至连一副中堂楹联也没有。
一位村中长辈道,如今不愁吃、不缺穿,日子好多咧。但大伙儿内心并不满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盼过上“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幸福日子,关键村子里很难找到一位能写毛笔字的人,写写画画的人才。
“作为一名劳模、一位多年从事市域文化的研究工作者,就是要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寻觅一条符合咸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秦力坦言。
于是,他萌生创意,发动市楹联、书法、美术等协会170名会员,发挥文艺团队的优势,送文化进乡村。短时间内,咸阳市楹联家协会、市职工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工作室征集了136副楹联作品,分别分给每家头门和中堂联各一副;市书法家协会为该村70多户村民义写楹联;市美术家协会组织会员创作了70余幅寓意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国画作品,其中市职工美术馆负责人李伟奉献了7幅精美画作。咸阳市文联还自筹资金4万多元用于雕刻和装裱,全部捐赠各农户。
在方庄村,一字排开的68户农家头门两侧竖立着新颖别致、各有千秋的对联。瞧!王五虎之家:“奉公勤奋平安户 崇善和谐福寿家”;文碎乾之家:“苦练绝活建起千家院 勤劳致富迎来万户春”;文军峰之家:“生意盈门凭焊技 乡亲满口赞情真”……
“一副楹联就是一种家风,一副对联就是一个信念。”外地打工返家的文金辉兴奋地说:“刚到家门口,就被门头醒目的对联所吸引,端详了许久,当得知是包扶村工作队的一片深情厚意,非常感动。”
“楹联进农户,文化送到家。现在方庄村和邻村的群众也知道了如何区分上下联,什么是仄起平收等楹联知识。常见的国画素材牡丹、葫芦、枇杷等寓意是啥?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回归农家真是我们村的福气!下一步,全村上下将全力实现书香农家、丹青农家、翰墨农家、小康农家,努力打造全市首个楹联文化村。让方庄村人的精气神一路向阳,美好生活愿景不再将就,而是越来越讲究。”方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景勃说。
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创作创新工作室职工作家、书画家杨焕亭先生正在家中为村民义写楹联。
长武县彭公镇方庄村村民文经济、王小燕夫妇合影于自家中堂。
村民正在安装头门楹联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