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的痉挛型和伴有痉挛的混合型占绝大多数,这些孩子几均有下肢受累,最常见的异常就是小腿后侧肌肉痉挛,足向足底方向发紧,扶站时足跟抬起较高,扶走时足跟不着地,称之为尖足。尖足不及时、有效干预,不仅行走姿势异常,重者可导致不能独站、独走。
由于脑的结构特点,支配小腿前群肌的中枢相对小腿后群肌的中枢薄弱,因此脑损伤时其受损较著,使小腿前群肌成为相对的瘫痪肌,小腿后群肌出现失衡释放,发生痉挛。此种失衡释放就像左侧面神经瘫痪时口角向右上歪一样。如果痉挛未能及时、有效干预,痉挛肌群就会发生损伤、粘连、挛缩,甚至波及相关关节。
因此对脑瘫尖足的干预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足背屈牵拉及轻缓按揉小腿后群肌缓解痉挛。轻缓按揉是为了改善痉挛肌微循环,阻抑其损伤、粘连、挛缩。孙薇医生报告6例4~11 岁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病理改变,均有末梢神经广泛受累、肌肉病变严重、肌肉内微血管病变明显。足背屈度牵拉为了减轻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痉挛是牵张反射亢进的结果,脑瘫时牵张反射亢进是由于脑损伤后的支配异常。活血化瘀药全身浴或下肢浴也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组织损伤。
二是通过刺激、训练小腿前群肌,减轻其瘫痪、增加肌力。此措施不仅可对抗小腿后侧肌痉挛,也为以后正确行走需要一定小腿前侧肌群的力量打下基础。对小腿前群肌的刺激、训练主要方法有:
①点压足三里穴
基于痉挛型脑瘫拮抗肌是瘫痪肌,穴位是机体接受点压、针、电等刺激的敏感点,因此点压足三里穴可有效刺激相对瘫痪的小腿前群肌,防止其进入真正瘫痪状态,从根源上对抗小腿后侧肌群痉挛;同时也是向脑输送信息,促进脑损伤部分恢复或邻近的细胞代偿。
我们在临床观察到,6-7个月以前的脑瘫尖足,点压足三里穴多可引出较明显的足背屈动作,显示此时的瘫痪是相对瘫痪。


1-2岁后首诊的脑瘫尖足孩子,常引不出或较难引出明显的足背屈动作,而同龄正常儿可引出。

提示随着小腿后侧肌群痉挛的持续,小腿前侧肌群又加上废用性萎缩,就发展到了真正的瘫痪。因此有尖足倾向时,对小腿前群肌的刺激应尽早开始。
点压足三里穴一般每日10-20次,最好早、中、晚均有,每次点压1-2秒。没有激发出足背屈动作的,可稍多1-2次,力度再大一点。
②叩击及按揉小腿前群肌
和点压足三里穴同样的目的。叩击可用手指或按摩用的小叩击锤。在小腿胫骨外侧按揉小腿前群肌,不要用力压胫骨。一般每日10-20次,也是应分散在全天孩子觉醒时,每次1分钟左右。
③针或电刺激足三里穴及小腿前群肌
用于手法刺激效果不著者,一般1次/日。有学者研究观察到,刺激痉挛性脑卒中患者支配胫前肌的腓深神经,不仅可增强胫前肌肌力,也可抑制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6]。此现象支持通过刺激相对瘫痪肌、增强其肌力,可减轻痉挛肌群的收缩释放。
④训练足背屈钩脚的动作
有尖足倾向及尖足的孩子,听懂话就要训练孩子主动足背屈钩脚的动作,用主动收缩小腿前侧肌的方法,增强小腿前侧肌肌力。该动作也是越早学习越易掌握,不少孩子会“摆手再见”时就会“钩钩脚”,这些孩子尖足控制的都好,都能较早走起来。2-3岁以上才开始学习钩脚的脑瘫尖足孩子多较难学会,或动的幅度较小,这些孩子多数尖足纠正的较为困难,行走也有障碍。这是又一支持痉挛型脑瘫拮抗肌是瘫痪肌理论的临床现象,也提示训练孩子主动足背屈钩脚的动作非常重要,应尽早开始。
脑瘫尖足的孩子会足背屈钩脚后,宜每天训练10-20次,每次钩脚2-3下。训练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小腿前侧肌群肌力,还可在足背挂上适宜重量的玩具及指压足三里穴做足背屈钩脚训练。
⑤矫正在正确姿势下并保证适宜量的立位腰背肌训练、主动蹲起、主动坐起等不仅是下肢肌力训练,也是有效牵拉痉挛肌群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