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练式、强制式、填鸭式……花样繁多的企业团建活动,本应增强团队凝聚力,却常在实践中走样失范,让员工难以认同。
缺乏深层次关怀
刘丹宁在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公司负责人崇尚磨炼意志的奋斗文化,认为团建最好的形式就是军训。“他对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场面特别满意,觉得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还带头大喊成功学口号,好尴尬。”
近年来,作为一项员工福利,团建活动花样不断翻新,备受企业追捧。然而,很多员工认为,团建虽然热闹,并不能体现深层次的企业关怀。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2021互联网人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后职场人中只有2成喜欢团建,而00后职场人中这一人数仅占10%。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刘俊振说,企业团建于20世纪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本来含义是以集体协作形式进行游戏性活动,给充满刚性约束的职场注入一些活泼元素,其具体展开形式常常取决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创始人风格和创业历程。
“运动竞技类项目最受企业欢迎,员工接受度最高的是旅行类。”团建规划师小黑从业5年,服务过近百家公司。她告诉记者,大部分团建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拍板,极少数由员工投票决定。“很多企业负责人热衷于爬山、徒步,他们希望下属互相扶助,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但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高强度运动往往难以承受。”

不应是服从测试
某外企员工张皓文所在项目经常组织结项出游,但他和同事并不买账。“周末团建两天,起得比上班还早,去的是免费景点,中午要吃盒饭,晚上睡大通铺,竟然还需要AA制。大家表面上乐在其中,私下都在吐槽。”
无意义的活动内容、被占用的假期和周末、经费需自费……职场社交平台的调查显示,这些常常是员工反感团建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打着团建擦边球,为测试服从性和忠诚度而发明的活动,更令员工苦不堪言。
“你必须忍耐妥协,才能获得新团队的接纳。”李丛斌去年入职某互联网公司,回忆起公司组织的“破冰团建”,他仍然浑身不适。“培训师带我们玩真心话大冒险,设置的问题很多涉及隐私、挑战底线,真的很难接受。”
由于表现得过于拘束,李丛斌在团建活动后被人事部门约谈:“你太内向了,跟大家一起丢过脸,以后才没有隔阂。”他感到既屈辱又不解:“当众袒露隐私才是‘破冰’吗?我不善言辞,但不妨碍我跟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