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最终会成为社会毒瘤?大数据让你成为现代佃农,怎么破
2004年,当时我还在香港未移居国内,那一年因为非典的关系,我失业了。 当时我才大学本科毕业3年,还在每月还读大学时的助学贷款,没有积蓄,现在还没有了收入来源,只能靠刷信用卡度日。
最初,这张信用卡的信用额度是20,000港元,当额度快不够用了,我收到银行的信件,告诉我信用额度提升到了100,000元。
消费贷是个无底洞
后来工作是找着了,但收入比之前少了很多,唯有继续靠刷卡维持生活水平,每月的结余,都只能用来还信用卡的每月最低还款额。

然而,每次都感觉快无以为继时,信用额度就会被提升。在多次提额以后,最终信用额度提高到200000元。
当时我的收入并不稳定,为什么银行却为我一再提额?难道它不怕最后变成坏账?是银行的风控系统出了问题吗?
因为银行知道,我母亲在2003年买了房子,而我是房子的联名业主之一,所以它不怕我还不起啊。
然而,每月要把钱花光只能用来还每月最低还款额,并且看着债务一直在滚大,那实在是太吓人,太痛苦了。

最终实在撑不下去了,我唯有向母亲坦白,向她求助,让家人帮忙把这些债务填平了,一切重新开始。
贷款商家的下流梦想
这段惨痛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及早学会理财的重要性(这也是我日后成为少儿财商教育推广者的重要诱因之一,文末会再详说),也让我看透了那些贷款商家的险恶之心。
做生意,谁都是为了赚钱,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能做到躺赚,那就更完美。那站在贷款商家的立场,怎样的躺赚状态才是最美满的呢?
最好就是借款人每月的结余,都刚好够还最低还款额,债主能一直合法收取高额的利息,借款人每月向债主稳定“进贡”,借款人变相一世为债主打工。

近日,京东金融推出的几个借钱广告,因为三观不正,引来广泛的争议,最后京东为此事而向公众道歉。一家大公司制作的广告,从编剧、审稿、拍摄、剪接,发行那么多的工序,经手那么多人,没有任何人在未播出前认为广告内容是有问题的?
是天天996搅得判断力出问题了,还是这些人本身三观就是歪的?
一个机构,天天就想着怎样靠别人超前消费,还不起钱才能吃利息赚钱的,三观有可能正吗?
事实上其他消费金融平台的广告,三观也不见得有多正,只是京东这波广告太实诚而已。

一个个自欺欺人说小贷帮到真正需要钱的普通人,然而心底中谁都明白这根本就是一个吸血的生意。
大数据让下流的梦想成真
在过去,贷款商家要做到利益最大化:如果风控太保守,钱贷不出去,如果风控太松,坏账风险会变大。但是,自从有了大数据,货款商家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大步了。
以前,商家只能简单粗暴的用借款人个人资产多少来衡量贷款的风险。现在,在大数据的加持下,风险评估更立体,风险变得进一步可控。
以前,消费商和贷款商是由不同的商家分工的。现在更妙了,引诱你超前消费,然后再贷款给你的,都是同一个机构的子公司,真正做到两头赚,全无死角。

大数据分析你的消费喜好,诱导你更多的超前消费,让你贷更多的钱。然后再用大数据,分析你的还款能力,把从你身上赚利息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贷款商家心中那个循环往复躺赚的梦想,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终于能梦想成真。
消费贷的进击是现代版的"土地兼并"
相信大家学历史时都听说过,土地兼并问题是中国历朝历代逃不过300年历史周期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王朝在立国之初,会尽力做到耕者有其田,让社会休养生息。然而,因为小农经济的特性,土地又会慢慢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上: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以高息向有余粮的人(一般是地主)借贷粮食,但万一当年失收,土地产出的粮食,不够偿还高额利息,那自耕农只能低价变卖自己的土地抵债。没有了土地,但为了生存,失地农民不得不向地主支付高额的田租,沦为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