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你给他举个近代例子就行了,现在房价那么贵,为什么人们不选个没人的地方盖房子,而要贷款几十几百万给银行打工。

我家在山里,开荒要一年,种下去收成半年,想开荒先准备一年半的口粮!如果是平原,拖家带口走半年估计才到无主山区,有口粮也带不走,乞讨过去,看能不能饿一年半撑到收获。就好比现在普通打工家庭,主力去学技术一年半,中间没收入,没几个家庭能撑得住。
怕只怕刚刚可以产出了的时候,地就变成有主的了,这种事多了去了,不说古代,现在都有。承包鱼塘,等你开始赚钱了,鱼塘就被收回去了。
没胆量,万一开荒不成呢?或是中途出什么问题,好比现在很多人到工厂一两千块钱进工厂,为什么不摆个地摊呢?或是做一点其他事,因为进工厂有稳定收入,是别人叫他做事,所以这种不叫能吃苦,是为了生存。
有一个成语叫做“道旁苦李”。
讲的是魏晋时期大名士王戎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路旁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又大又圆,所有小朋友都兴高采烈的去采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旁边的大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就不怕被小伙伴们吃光了?
王戎说这棵李树生长在十字路口,每天那么多人路过,居然还能结这么多李子,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棵李树的李子都是苦的,所以路过的人都不吃。
果然如王戎所料,采摘了李子的小伙伴一吃才发现李子都是苦的。
为什么叫垦荒的时期,我要先讲这么一个成语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题目说是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开荒,而要去给地主做佃户,那么肯定不是王朝初期,肯定是中后期了。
那么,王朝中后期好开垦的土地肯定已经被人开垦差不多了,剩下的要嘛特别偏远,要嘛特别难以开垦。
以河南一带著名的盐碱地为例,这些盐碱地绝不是一般普通穷人有能力治理的;上世纪著名的焦裕禄,为了治理河南兰考的盐碱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结果依然是亩均小麦玉米产量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还是科学已经极大发展的近代。
要是古代,普通贫民根本不要想去治理盐碱地,没有哪个能力;再说盐碱地治理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哪个贫民有资本治理三五年盐碱地?

(盐碱地)
而在古代讲究的是“人离乡贱”,古代老百姓对本乡本土的人是很热情的,但是对外乡人可没有那么善良了;别说一代人,几代人都不行,清代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不就是广西土客矛盾导致的吗?
石达开、韦昌辉在广西金田都生活了三代人了,可当地土著依然还敌视他们,把他们视作外人。
所以,在王朝中后期想要开荒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开荒成功,做小自耕农也没有做大地主的佃户“舒服”。
这一点是有史料可以说明的。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学政李调元是四川人,有一次他回老家遇到了他儿时的玩伴王泽润,王泽润见到李调元,两个儿时好友见面很亲热,聊天的时候李调元才发现王泽润以及从他小时候记忆中的地主子弟变成了一个佃户。
李调元大为吃惊,忙问是不是有土豪劣绅逼你卖地啊?你赶紧说出来,我现在也是三品高官,我一定帮你做主。
王泽润说不是的,是我主动卖了十几亩地,主动做佃户的。
李调元很吃惊,觉得你小地主不做,做佃户,脑子瓦特了吧?
王泽润微微一笑,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王泽润做小地主的时候,虽然朝廷的正税不多,但是地方衙门的各种摊派、加征太多了,是正税的十几倍,他一年辛苦到头都存不下钱,甚至搞不好还要亏。
于是他干脆把地卖给了本地一个举人老爷,而且他还把卖地的钱又给了这个举人老爷,又购买了额外20亩地的永久租赁权。

简单说,就是王泽润把自己十几亩地卖给了一个举人,又用卖地的钱承担了举人老爷另外20多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