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古人穷人想要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一般古人的劳动力有限。开垦一块荒地需要很长时间,而这段时间还要全心投入大量劳动力,以古人的农耕工具开垦荒地至少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第二年才能收收成,而这段时间是零收入。
我们抛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算开垦出来了耕地,但是这块耕地是否能够长出农作物呢。
因为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耕种,就算能长出粮食来,收成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是租地主的地的话,最起码可以有饭吃,可以生存,而开垦说不准能到没有粮食可食的地步,权衡之下,到荒郊野外开垦荒地有点得不偿失。
税赋问题让古代穷人不能开垦荒地
历朝历代,农民耕地都是要交税赋,再则古代天下是统治者的天下,古人税赋的多少是统治者所规定的。
另外,封建社会没有朝廷的允许是不可以开垦荒地的,私自开垦荒地乃是非法之举,要接受很严重的处罚。
就算封建统治者不处罚,而开垦荒地不但废时间,废大量劳动力,产量还是未知数。
没有产量拿什么去上缴税赋。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古代穷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开垦出来的荒地,古代封建社会虽然以民为本,以农业为重,但是耕作的老农的地位又有多高呢。
开垦出来的耕地被地主或者什么云云给抢了去,古代穷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抢夺回来。要知道,封建社会对穷人管理及其严格,抢夺耕地势必要用武力解决,你穷人动武随便给你按个罪名你就担当不起。
劳动力不足,收成未知数,国家不允许才让古代穷人不能去荒郊野外开垦,相对而言,古代穷人租地种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毕竟被剥削也比开垦要强上许多。
这就好比现代也有很多投资机会,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在打工呢?说白了,开荒种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想象中拿把锄头就可以的。

在很多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出场率很高的角色,这个角色不是主角但又不能没有,他就是佃户。
佃户,又称佃农,是古代封建地主制经济下,依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的农民,虽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字有所不同,但其用劳动力来换取一家人口粮的方式则从未改变。
作为古代的佃农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除此之外,就是期盼有一个好东家,这样上缴的租子就能少一些,一家人也能活的舒服一点。
但佃农的这种愿望,很少能得到实现,古代大部分的地主,都是以剥削佃农为主要的收入手段,而佃农们明知道这一点,但为了活下去,也只能忍受各种繁重剥削。
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的地主无情剥削佃农的时候,都会义愤填膺,痛斥这种行径,同时也会对古代佃农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但与此同时,还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浮现在脑海里。
这个疑问就是,既然明知道会被剥削,干嘛非要给地主打工?为何不自己找个荒地进行开垦,来个自给自足呢?这样不就摆脱了地主们的剥削,让生活变得更好了吗?
事实上,在古代不是没人这么想过,也不是没人这么干过,而是经过实践之后,古人们发现,开垦荒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这其中不仅有还有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问题,还有付出与收获的对比,因此,综合权衡后,古人的佃农们才不会随便拎把锄头去开荒种地,而是选择了老实本分的给地主打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荒如同创业,给地主打工就如同上班。
创业难不难?几乎所有人都会说非常难,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辛苦才有那么一丝可能会成功,开荒种地也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似乎开荒很容易,随便找一片荒地,一把火将上面的杂草什么都烧掉,再用锄头翻一翻不就行了吗?
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是没有一点生活体验。
开荒种地,是一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并且极为耗费时间的大工程,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