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帮助孩子找到"粗心点"
面对孩子的粗心,妈妈与其唠唠叨叨地批评孩子,埋怨孩子,给孩子讲些"你要认真哦"的大道理,还不如具体的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语文学科,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统计和整理作业本里的错别字,整理完之后,家长和孩子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总是写错的字就是那么几个。这时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准备小本子,把整理出来的错别字写在本子里,并且和孩子一道分析这些字写错的原因,并指导孩子纠正错误。其他的学科,家长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解决。
其实,只要对"粗心”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整理,这些问题是可以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纠正的。孩子以后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大脑就会自动地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
第三,教育孩子围绕"细心”做文章
遇到孩子粗心的问题,一般的妈妈要么抱怨,要么批评,但这样做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其实,如果妈妈们转换一下思维,围绕着"细心”做文章则是很好的方法。如,家长可以在家里墙壁上的显眼位置贴一张“作业细心统计表”,发现孩子细心一次,就给他画一个红色五角星,或者送一朵小红花,当五角星或者小红花满五个时,就给孩子一个小奖励,如带他吃一次肯德基等。当小奖励积累到一定次数时,再给他一个大奖励,比如给孩子买一件孩子喜欢又用得着的物品,或者满足孩子的一次要求。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细心点会增多,而粗心的毛病会明显减少。

第四,帮助孩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
很多家长为了减少孩子作业中的错题,都愿意为孩子检查作业,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这样做孩子就养成了不细心检查的习惯。事实上,孩子在考试中是否粗心是由平时的习惯决定的。很多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粗心的毛病,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做了作业由家长来检查,自己只管完成了就可以了,检查的任务是留给家长的。因此,要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首先就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

第五,可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应试技巧。
考试时,有许多孩子比较紧张,即使平时学习很好也会导致考试失败,这主要是和孩子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关。一般来讲,孩子不善于调节自己紧张情绪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对较容易的题目放松警惕,常在没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急忙做题,结果答错题;一种是一看到自己复习时没有见过的所谓“难”题,心里一下子特别紧张起来,甚至大脑出现一片空白。这也是学生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正确的应试方法应该是:自信地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之后,先整体浏览一遍,将自己在复习中已熟练掌握的题目,简单的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一时不会做的题目留在后做。等自己完全有把握得到的分数全部得到之后,再从容地处理那些“难”题。如果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着急紧张,你要这样想:我做不出来,也许别人也做不出来,这样你就会很冷静地继续思考,没准儿真还能做出来。

第六,信心、决心、耐心
粗心是一种坏习惯,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同时耐心的坚持,慢慢的就能把这个坏毛病用细心的好习惯去替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