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有口音不正常?有口音的人也可以做配音演员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个阿姨家的女儿从出生起就斜视,为此她不得不戴上笨重丑陋的眼镜上学。在学校,没有一个人愿意跟她玩。自己上学自己放学,小男孩们还会聚成一堆,朝她扔沙子,大声喊着“独眼龙”“丑八怪”。
小时候我没太在意,后来她越来越孤僻,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跟任何人讲话。即使现在戴眼镜的人遍地都是,即使她的眼睛已经恢复正常。但她的自卑却已经深深地烙在心里。
因为跟普通人的不一样,像我这个小妹妹这种天生带有缺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被嘲笑,被疏远。久而久之,这些人可能会放弃梦想,严重的或许放弃人生。
而人生不应该那么轻易的放弃,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次TED演讲《Why I keep speaking up, even when people mock my accent》或许会带来些启发。
附上视频连接:
https://dict.eudic.net/webting/videoplay/ea0d542c-8719-11e8-b55b-000c29ffef9b
主人公是一位动物角色配音演员,但不幸的是,他天生患有口吃。
他讨厌做自我介绍,有电话找他会立马跑到卫生间,他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他讨厌跟人打招呼,当他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名字,就会有人嘲笑他:“你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吗?”一个,两个,三个,所有人都盯着他,带着嘲笑、蔑视,那句嘲笑一遍遍地在他的脑海中。
长大后,他的工作需要为动物演员配音。当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发到网上,有人评论:“太好了!”“做得好!”“第二部在哪里,我也想要!”那一刻他觉得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直到后面的评论出现:“他的声音真讨厌!”“可以重做这部视频吗?”“拜托不要再用这个解说员了,几乎听不懂他说的话!”
他也曾想,应该对这些言论不予理会,但他做不到。后来在工作中,每一次用声音对他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他必须要高度修饰声音,就像用魔法那样困难,只有这样他的声音听起来才是正常的。
他不断地在想,到底什么才是“正常”?
一、“正常”到底指什么?
古希腊作家荷马在作品中很少用颜色来描绘事物,即使有用颜色的,好像也有很多错误。他会说海是酒红色的,人的脸是绿色。不只是荷马,所有古代文学、希腊、印度的等等,他们都只用几种颜色。
红色很容易被制作,在早期人们就认识这种颜色。而蓝色即使很早就存在于人周围,他们也不知道,反而把这当成“不正常”。
通过这个,主人公才想明白,原来不正常只是人的偏好。他们只喜欢把自己知道的,见过的当做“正常”,而其他在认知范围外的都归于“不正常”。
我在一个师范院校读师范专业,有一天给朋友吐露了我现在不想当老师的念头。她们没有当面打击我,也没有说:“你这样真的奇葩啊!“这类的话。
但是,在背后她们互相之间会说,我觉得她这样一点都不划算,不想当老师,开始干嘛要学这个呢?为什么你非要特立独行呢?
我承认,在那一瞬间心里有点落寞。从那次起,我就再也没有跟她人讲过我的想法。自己也开始动摇,责怪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偏要做个“不正常”的人?甚至想过为了保持“正常”,要不就去当老师吧?
后来,我去问过有职场经验的哥哥姐姐,在知乎上找答案。发现,很多很多人,他们毕业从事的都不是本专业的,甚至有很多人工作前几年都在迷茫寻找,不断地试错换方向。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路的。
我不再担心他们的看法。因为我知道,她们认为我不正常,或许只是她们自己不够了解外面的世界。
二、面对“不正常”的质疑我们应该怎么做?
1.保持自信
有质疑的声音出现的时候,人会产生怀疑自我否定的心理,往往这个关头,很容易就此放弃。
视频的主人公必须依靠修饰声音,才能接受这个自己。
心理学家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评价对人来说极其重要,人们都希望听到赞美、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