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6位数粉丝2000万却说没有朋友,成年人的孤独难以启齿

人们忙碌到没有独处的时间时,他们察觉危险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了,他们无法与自己对话,就未意识到身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且没有意识到生活还有其他的选择。
一个人手脚太忙碌的时候,大脑是没有时间思考的。想要恢复精力和能量,就需要有一个人的独处时间。独处时,才可以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喜不喜欢这个人,愿不愿意继续这样下去,是否有其他的选择?
- 停止强行融入朋友圈,普世标准没那么重要
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都曾经历过那么一段岁月,特别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琢磨很久。期待自己被他人所认可和接纳,期待自己可以完美融入朋友圈中,不想变成特立独行的那一个。青少年时期这一问题尤为明显,这就导致校园霸凌问题屡禁不止,且生生不息。
2017年的时候,作家林奕含结合自身真实的未成年性侵事件做为素材,创作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写作的过程是她也许是为了自我救赎,为了一群受了伤却不敢发声的人呐喊,可最终她无法克服伤痛带来如黑洞般的人生阴影,终也扛不住外界的非议和压力,选择在26岁时,终结了她的生命。
当一个人害怕面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可能会强迫自己去迎合周围的人际关系,无法活出自我,甚至受到了侵害也不敢为自己发声,还可能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可世事的安排总也非常巧妙,没能展示自我的人,则不太可能吸引来真正和他志向相合的朋友。毕竟,真正的朋友关系,是基于互相接受真实的对方,且彼此欣赏,相互包容。

有人也许会问,大家都有朋友,就我总独来独往的,不会很奇怪吗?人人都看似斗志昂扬,看似繁花似锦,整个社会氛围会给你一种错觉:孤独是可耻的。孤独真的是可耻的吗?孤独真的是要努力去避免的吗?人会觉得孤独,基本上是还未确立自我,情绪上不稳定,而为了避免孤独而不断压抑自我,去迎合身边的人和话题,可是越这样做,就越容易感到孤独,那么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
总与他人一起,面对自己的时间就会减少。另外,普世标准也不一定对,就算对,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就提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从来如此,便对么?” 在旧时人吃人的社会,大家都在吃,难道就能说吃人这件事对吗?
既然如此,我们还费那么大劲儿干嘛?停止强行融入朋友圈,普世标准就留给有需要的人好了。
- 开始内省,为自己负责
当我们过滤掉了社会常规和普世价值观的影响,消除掉“别人的声音”,只留下了自己的心意,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热情和专注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时下有些人在辞去工作之后,开始了独自环球旅行,去了大理开客栈,去了西藏洗涤心灵……也许皆因人为物累,心为形役,不得自由。
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曾因为女佣太过聒噪,让他无法安静独处,终于有天在其屡劝不听的情况下,叔本华把女佣推下了楼梯,最终他付出了高昂的赡养费照顾残疾的女佣到终老,但他也因此得到了安静的独处时光。这是一个热爱独处到极端的案例,不敢说提倡,但从这位哲学家的生活处事中也可窥见独处时间对他的重要性。
人们只有开始内省,仔细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履历,才能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是喜欢猫,还是喜欢狗,还是两者都不喜欢。身边的朋友是否与自己志同道合,如果真的相处得很辛苦,是否要另择佳友,而不是勉强相处又常有抱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与自己期待的方向一致,如果不同又该如何调整?

只有确立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注和热爱,才能感受到情绪上的稳定,不再感觉寂寞,也不会高喊无聊,独处时反而感到丰盈和充实。
四、享受孤独带来的快乐与自由
拥有独处力的人,他们的心总是轻盈的,因为他们敢于展露真实的自己,不惧怕任何人的评价与眼光,心中没有疙瘩,也不需要隐瞒什么,他们自信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不必取悦他人,能够理解自己,包容、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