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6位数粉丝2000万却说没有朋友,成年人的孤独难以启齿
Love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 lifelong romance. ——Oscar Wilde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奥斯卡·王尔德
这两天刷爆手机屏的美妆达人李佳琦,公布了他月入6位数,粉丝两千万,身边却只有同事工作,没有朋友的事儿。一阵喧闹中,更多人看到的是他月入6位数,瞬间化身柠檬精,酸着年入百万还要啥朋友。可却少有人能看到一年365天,他开足389场直播的心酸;也没人在意他一次试189支口红,试到嘴巴失去知觉;更不会去看他原来一千多天没有给自己放过假。
世人只用眼睛看到华丽的外表,却无法看穿袍子下面盖着的跳蚤和虱子,当事人说与不说,没亲身经历过的人连十分之一都感受不到,更难提共鸣,这也许就是成年人止于唇齿之间的孤独感吧。
孤独的形式丰富多样,有人身处喧闹的人群中却倍感孤独,有人身处婚姻中却话不投机,鸟在笼中关羽欲张飞;有人身边高朋满座,聚会永无尽头,可散场后内心就像开了个黑洞;还有人戴着不同的面具,深夜里怕是他自己都不敢照镜子……请相信,这座孤独的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孤独的人。

一、为什么人会感到孤独呢?
有人会说,感到孤独是因为太忙碌了,没时间交朋友,身边没人陪伴。每天都被工作推着跑,见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学习新的知识都忙不过来了,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想找个人说说话,大家都好像各有各忙,也没有太多时间坐下来好好吃顿饭。人是群居动物,在族群里生活久了,一直被外界连结着,会有种错觉:人,生来就要紧贴人群才能够安全。
可也有人会说,身边不乏朋友,可总感觉聊不到一起去,显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感到孤独。记得经典美剧《老友记》里有一集男孩们说到,他们只愿意邀请和朋友在一起的女孩儿出去玩,而不愿意邀请单独吃饭的女孩儿,因为他们觉得那些女孩儿一定“有些问题”。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人们发展的步调和方向各异,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沟通力水平也皆有差异,就造成了人们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度也有许多不同。

这就造成:就算身边亲友环伺,孤独感依旧无孔不入,人,依旧还是会觉得孤独。
二、培养“孤独力”的重要性
试问谁生来会与另一个人有着完全一模一样的经历背景和价值取向呢?即使真的有,一样米都会养出百样人。全球统共75亿人,相似的人遇上的概率又是多少呢?加之不受语言、肤色、国籍等因素影响,能够进行深刻交流沟通的可能性还剩多少呢?这样看来,向外求取他人认可这条路好像行不通,因为费时、费劲、累人还成效低,毕竟寄期望在他人身上这样的事儿,终难有好下场。可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着孤独,如何应对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修的课程,也尤为重要。
如何去接纳、面对、平衡、处理孤独,进行自我疗愈,这是一种罕见的能力,简称为“孤独力”。有了这种能力,将能够提升自我理解、自我认可的程度,也不会产生累死“他为什么不懂我”的抱怨,那么无论和不和人在一起,和谁在一起,我们都能够很好地享受每一个当下。

三、如何培养“孤独力”呢?
- 停止日程太满的生活,留出独处的时间
与人来往,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行为。也许真正热爱社交的人,对这方面的感受度会稍低一些,可当这个行为一直在持续,人不断连轴转地应对不同的问题,见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情时,就能感受到精力在慢慢枯竭,疲惫感涌上心头。
猝死,这类骇人听闻的新闻,深深刺痛了现代人的神经。可太多人看到这类新闻时,考虑更多的是身后事如何处理,是否要买意外险以防万一,而没有意识到猝死的症结,可能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比如这段时间触痛人们神经的996上班法则,朝九晚九,一周六天,人们还有什么时间是单独留给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