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也就是原因论最大的害处,它只是简单的把现今的一切归咎于过去的经历,但却仅此而已,没有告诉我们应如何走出过去的影响,如何去过以后的人生。
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找到了所谓的原因给你带来了什么呢?是轻松的放下一切卸负前行么?还是仅仅给自己找了一个发泄的出口,指出一个宣泄的源头,甚至致使一些关系更加恶劣呢?
二、目的论: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既然原因论无法指出日后的方向,那么该用什么理论作为生活的指引呢?
答案是阿德勒心理学,具体来说就是阿德勒主张的目的论。
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心理学并不讲究归因,事实上这一流派对“过去的经历”的理解完全颠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认知,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过去的经历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做出符合自己目的主观解释,从而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朋友小宇10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很小的时候就见惯了醉酒的父亲凌晨摊在客厅,母亲从争吵哭喊到漠视父亲的外遇,顺理成章的离了婚,却让小宇对恋爱和婚姻的一切都望而却步了。
你可能想:就是因为她过去的经历才会如此啊,怎么能说她惧怕恋爱,恐惧婚姻有自己的目的呢?
如果想知道你行为背后的目的,那么想一想现在你可以得到什么以及改变后会失去什么就清楚了。
恋爱和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既然有他人的参与就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争执、闹别扭的时候,还有会有着对方不在爱你了,甚至出轨的风险,而这些是小宇从小见到过并唯恐不及的事情。
如果她直接拒绝恋爱、拒接婚姻就不会有诸如此类的维持亲密关系的风险,而这种“不希望从恋爱和婚姻中受伤”就是她“拒绝”的目的。
甚至我们再来想一想,当小宇一直不结婚不恋爱父母来责问时,她会说什么呢?
如果她是认同原因论的人,那么很可能就会说“看到你和我爸的婚姻我就没有任何结婚的想法了”,“结婚干吗,等着他像我爸出轨,然后你当着我的面砸家具一样给我的小孩留下心理阴影么?”。这样一来大多数父母都会愧疚悔恨。
而父母的愧疚和悔恨也是小宇想通过“拒绝结婚,表现是因为父母的伤害才会如此想”来达到的目的,为曾经那个幼小的自己报复不顾及她的感受的父母。
很多情况都是这样,你以为是过去的原因所致,却只不过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目的。
三、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既然决定着我们的不是无法更改的过去,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逃脱出来,变成一个更理想的自己。而想要从过去的束缚中逃离,就要对过去的经历做出新的诠释。
高中同学娜娜,是我见过的经历过、经历着很惨很疼的事情的人,但她却能每天笑的十分开心,好像笑容是不需思量的。
她家在小县城的旅游区,小时候妈妈去农家四合院做服务员,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她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坐在门口等妈妈回家,但小孩子自己玩很容易磕到碰到,她也一样。在骑自行车时从车子上摔了下来,半个身体被压到了车下,那年她才9岁。小孩子皮实,家里人都觉得不是大问题,也没就医也没吃药,结果却成了她人生中最大的隐患。
我认识她时,她已经17岁了,而那时她的右腿已经萎缩到必须停课做手术的地步了。
但她却还是笑,还是每天不要钱似的给人看她的两个小梨涡,我那时一天痛经都已经想死想活了,真的很难想象她又是腿病,又是胃病,甚至也痛经的身体是怎样过滤出所有的痛还能发散善良和美好。
我问过她那么疼她是怎样还能笑出来的,也隐晦的问过她是否责怪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