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之后,仅仅丢一座城的清朝为什么垮得那么快?
手里没兵,没将!
八旗、曾格林沁三万蒙古骑兵,打散架了,看家护院的老本没了!
不然怎么会让义和团上,义和团是老百姓,几十万人不是去打仗,是看热闹,前面有人死了,后面一哄而散…
八旗、蒙古骑兵已经不能适合战争,这就有了小站练兵。
兵练出来了,成了个人的了,朝廷控制不了!
二次鸦片战争没让清廷去军改,太平天国逼出一支湘军,装备了现代武器,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如果按此标准进行全国军改,部队是有能力驱赶外国势力的。
可惜,湘军属于自行招募,成了私人武装。曾国藩为了自保,不得不解散了湘军。
接下来,是淮军,说是朝廷的实际上还是私人的,甲午战争跑路,被打爆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是真努力,王公贵族都要学西洋话,学习西洋历史,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洋话,熟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可是,光靠上层这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现实的。百姓大部分是文盲,朝廷有宏大的规划,下到州府县就懵逼了,更别说老百姓,皇帝所有的理想都无法落实实施……
朝廷里,还有各帮派的势力在斗来斗去。慈禧一派,皇帝一派,故意让你维新变法,瞎折腾一番,又杀个光光。女人当家,败个精光!
武昌起义前,各地总督巡抚番台各级官员都看得明白,亡国在即,慈禧还搞六十大寿,挖军费来修颐和园。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不是重点,就图自己爽,哪有国家意识?
当家的太后都没有国家意识,街头流行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好像很有道理,大家都认同,也随泼逐流。又搞洋务运动,好像什么都做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鸦片战争后清廷的运作,是有一出,没一出,没有整体规划,没有长远谋略,这个说有道理,干了。那个说的不错,干了。虎头蛇尾,不知道在干什么。
甲午战争之后,如此虚弱的国家,不仅全世界惊愕,全国人都感到耻辱。清朝内部早已经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各朝廷唱对台戏
孙中山说得非常准确:一盘散沙而已!
压倒清朝,就只剩一声枪响了……
民心已失、积重难返,一颗火星儿就形成燎原之势!
因为丢了一个武昌后,清庭把最后的筹码——10万精锐全部交给袁世凯南下打击武昌,结果革命军在汉口汉阳江北地区抵抗了一个多月,最后虽说还是清军获胜,但大势已去,这期间袁世凯串通很多清军军官建立自己的势力,清朝名存实亡,袁世凯成为寡头
没群众基础了,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嗝屁!
民心所向,虽金刚亦崩摧。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