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找中医治能治好吗?
关于糖尿病人太多,中医治能治好吗?只有病人说了算。
我是二一年底查感觉口渴去医院查出来的,当时血糖值在十七八点把,大夫开了降糖西药吃了三个月,血糖不稳定,很难对付 ,后来我自己探索几种草本植物当茶喝 ,现在血糖值稳定再



这几种植物没有负作用效果还是很好的。
就是季节性的问题现在搞不到了。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博大精深,讲究的是整体调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医的针灸、中药对身体的调和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中医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病都是中医可以治愈的。
糖尿病是一种并发症多、病程长、严重危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必须要有外源胰岛素的补充,也就是注射胰岛素,这是中医无法做到的。因为胰岛素是通过生物手段进行提取的生物制剂。这是任何中医药都无法做到的。但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采用中药进行辅助调理,但却不适合作为主治疗手段。虽然中医不能作为糖尿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确实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治疗诊断。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在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和循环方面,起到了西药所达不到的效果。
中西医本来就不应该分开,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远胜过单独治疗。到正规的医院,找正规的中医和西医进行治疗才是王道。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谢谢邀请,就讲讲我的糖尿病史。我是61年的,在二00一年的时候查出糖尿病,吃一二个月的药,后来因为没什么感觉所以不吃药了,平时吃吃喝喝也不当会事。到了二0一七年因为双脚疼得厉害所以去看医生,一查已经神经病变晚期了,就吃药呗,二种神经药,三种糖尿病药,把血糖制住了,脚也慢慢不痛了,但是走路还还是不顺当。二0一九年十一月出现并发症了,右眼失明,心脏房颤医院抢救,身体各器官都出问题了,脚底烂脚指黑,173身高体重只有一百零三斤。二零年一月开始五种药停了不吃了,思来想去糖尿病根源就是吃了含糖的食物造成的,就开始不吃含糖的食物,每天就吃叶子菜鸡蛋肉类鱼,在网上找了糖尿病药方去中药店配了中药每天吃,买了二种血糖仪每天测量四五次,血糖不管是空腹还是餐后总是在9点七八那个地方也不上去不下来。就这样身体慢慢开始好转,体重慢慢增加了,现在一百三十六斤,身体各器官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就是右眼还是恢复不了,心脏还是感觉不好。因为自己感觉内火很重,五月份开始买了金银花当茶叶泡了喝,歪打正着了,喝了大概一个月血糖居然又下降了,现在早晨空腹7点一二,餐后7点七八,再怎么喝也下不去了。血糖值下降了,人也感觉舒服多了。写了这么多给患糖尿病的朋友们参考参考吧。
[[(消渴)糖尿病]]一,概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作。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但耗,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迁延曰久,阴损及阳,可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临床上根据三多症状的主次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并以三消作为辨证的标志。但在治疗上无论上,中,下三消,均应立足滋肾阴为主,清热润燥为辅,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佐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消渴后期常伴发雀目,耳聋,疮痍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为病情严重的标志,必须积极救治。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等病,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施治。(辨证治疗)1,上消,肺热津伤: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崩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立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主方:消渴方(丹溪心法),加葛根,麦冬。加减: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数无力,可用二冬汤(医学心悟),若烦渴引饮,苔黄燥,脉洪大,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2,中消,胃热炽盛。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立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主方:玉女煎(景岳全书)加黄连,栀子。加减:如大便秘结不行,加玄参,麦冬,或用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3,下消①肾阴亏损: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立法;滋阴固肾。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兼烦燥,失眠,遗精,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版,伴困倦,气短,舌淡红,加党参,黄芪,若尿量多而混浊,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2),阴阳两虚: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立法:温阳滋肾固摄。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兼见肢软乏力,气短,头昏,可用鹿茸丸(沈氏尊生书),夜尿频数,混浊或清长,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