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精固关药物是用于治疗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的专设药物。古今中药本草类著作中多专门论述。余以高学敏、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二版)为蓝本,对涩精固关类及具有相关作用的药物19种之性味归经进行分析,以药测证,以证求因,揣测病机,探讨生理,果然颇多不解处,一是该类药物的病因病机与主要归经(第一归经,入肝经10种)不尽相同,证药难以相符;二是药物味甘者7种,性温者9种,说明该病的病性非独阳气虚一端,用药原则甘温说,也未必尽合临床。故作讨论,以期于临床有所裨益。虽非全貌,却露端倪,或许能够为同仁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若谬误者,敬请先进不吝赐教。
1. 药物分布
共遴选出19种涩精固关类及具有相关作用的药物,分别散布于收涩药(除涩精止遗药5种外,敛肺止咳药2种,涩肠止泻药2种,固崩止带药1种)、补阳药(6种)、平肝熄风药(2种)、补血药(1种)、安药神(1种)。
2. 药物述要
2.1 山茱萸,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缩尿,固精止血,敛汗固脱。《药品化义》:“夫心乃肝之子,心苦散乱而喜收敛,敛则宁静,静则清和,以此收其涣散,治心虚气弱,惊悸怔仲,即虚则补母之义也。肾乃肝之母,肾喜润恶燥,司藏精气,借此酸能收脱,敛水生津,治遗精,白浊,阳道不兴,小水无节,腰膝软弱,足膝疼,即子令母实之道也。”
2.2 桑螵蛸,甘、咸、平。入肝、肾经。固精缩尿,补肾助阳。《药性论》:“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本经逢源》:“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2.3 金樱子,酸、甘、涩,平。入肾、膀胱、大肠经。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梦溪笔谈》:“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名医别录》:“涩精气。”
2.4 覆盆子,甘、酸、微温。入肝、肾、膀胱经。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尿,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凝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2.5 刺猬皮,苦,平。入胃、大肠、肾经。固精缩尿,收敛止血,化瘀止痛。《随息居饮食谱》:“治遗精。”
2.6 海螵蛸,咸、涩,微温。入肝、肾经。固精止带。
2.7 补骨脂,辛、苦,温。入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玉楸药解》:“收敛滑泄、遗精、带下、尿多、便滑诸症。”
2.8 益智仁,辛,温。入脾、肾经。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本草备要》:“能涩精固气。”
2.9 菟丝子,辛、甘,平。入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名医别录》:“主治茎中寒,精自出。”
2.10 沙苑子,甘,温。入肝、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本草汇言》:“补肾涩精之药也。”
2.11 锁阳,甘,温。入肝、肾、大肠经。补肾助阳。《本草原始》:“兴阳固精,强阴益髓。”
2.12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入肝、心、肾经。《本草纲目》:“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本草求真》:“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
2.13 五味子,酸、甘,温。入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本草备要》:“强阴涩精。”
2.14 五倍子,酸、涩,寒。入肺、大肠、肾经。收涩固精,止遗。
2.15 芡实,甘、涩,平。入脾、肾经。益肾固精。《本草从新》:“补脾固肾,治梦遗滑精。”《本草求真》:“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
2.16 莲子,甘、涩,平。入脾、肾、心经。益肾涩精。《日华子本草》:“治腰痛,泄精。”
2.17 珍珠母,咸,寒。入肝、心经。《本草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