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慈禧去世了,李莲英为慈禧守灵100天,然后,离开了他生活了51年的皇宫,回家养老去了。
《李氏族谱》中记载的:“百日孝满,出宫养老”,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1909年二月,李莲英向隆裕皇后提出了辞职。

虽然隆裕太后对李莲英有成见,但是,面对老臣的离去,她还是爽快地说了一句“原品休致”,意思就是允许李莲英带原薪每月60两白银退休,在当时,这个待遇不低了。
退休后,李莲英就去南花园安心养老去了。
此时,对于李莲英来说,什么山珍海味、什么金银珠宝、什么豪华住宅,统统不重要了,他更喜欢享受儿孙绕膝的惬意,可惜,自己没有呀。那怎么办呢?
不久,他就从南花园搬到了北京棉花胡同的家中,这里有他4个嗣子和哥哥弟弟们。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但是,李莲英并不像一位退休的老干部,天天提个鸟笼子在早市上闲逛,他深知自己积怨太多,所以,退休后的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里在家吃斋念佛。

即便是这样,还是会有人找他的麻烦,经常话里有话地刺激他,这个人就是小德张。
李莲英退休后,小德张当上了大总管,此人深得隆裕太后的信任。
往日里,小德张嫉妒李莲英的高高在上,现如今,自己已爬上了后宫“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为了报复,小德张决定从那笔300万白银说起,这也是为了在隆裕太后面前邀宠。
有一天,闲来无事的李莲英正坐在家里的太师椅上闭目养神,忽然听到下人来报:“老爷,小德张大总管求见。”
此时,机警圆滑的李连英睁开了双眼,心中暗想:小德张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啊。可是,人家都到家门口了,也不能把他拒之门外啊。
就这样,李莲英硬着头皮接待了小德张。

两人一见面儿,小德张就说:“老总管,我就不给您跪下了哈”。
李莲英是个“老中医”,望闻问切早已练得炉火纯青,他深知此时高升为大总管的小德张绝不会再像以前似的给自己跪下了,于是,他客气地说道:“哎呦,您这一跪,不就是折煞老奴了嘛。”
两人就这样虚与委蛇地彼此寒暄着。
此时,小德张进入了正题,他阴冷地说道:“老总管,当年总管府的300万两银子……”,说完用眼瞄了瞄李莲英。
“奥,那300万两银子啊,都给慈禧老佛爷建颐和园了,只可惜,那时候你还不是总管,我没告诉你”,李莲英说道。

小德张见李莲英这么回答,自知那300万两银子是要不回来了,于是,他回到皇宫就向隆裕太后禀报了此事,请求隆裕太后查办李莲英。
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并不是隆裕太后的红人,他在慈禧身边能左右逢源,不代表他能过得了隆裕太后这道关。
隆裕太后听说300万两银子的事,马上安排江朝宗查办李莲英。
李莲英为求平安无事,便给江朝宗送了大量珠宝,请他从中协调。
江朝宗便把小德张喊来,让他转告隆裕太后,就说李莲英与袁世凯交情不浅,不要严惩李莲英。

隆裕太后迫于袁世凯的势力,便放松了对李莲英的追查。
就这样,李莲英才算有惊无险地渡过了一道难关,殊不知,一事不顺,事事不顺。
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面对财产继承,李家吵得不可开交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李莲英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决定把自己的万贯家财分散给亲属们。
1911年,这是李莲英退休的第二个年头,此时的他身体大不如从前,他把自己的嗣子和子侄叫到跟前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会议上,李莲英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回顾自己的一生,给李家后辈们做了谆谆教导,应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