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玲子是农民,家里有地,父母和公婆都在附近的农村居住。从城市到他们的村子,一天只有一趟长途汽车,过了时间,就只能第二天再乘车了。
大玲子家的地不多,靠种地,解决温饱完全没问题。但大玲子要想多挣点,多积攒一点,就不那么容易了。村里的人,情况都差不多。所以,农闲的时候,村里很多男人就三五成群,结伴到城里打工,多挣一些。
大玲子的丈夫老实憨厚,嘴有点笨,他不愿意去城市里打工,怕受欺负,怕干完活领不到工资。更重要的是,大玲子夫妇感情很好,丈夫舍不得大玲子。大玲子也就没有催丈夫去外面打工。
后来,大玲子的儿子上学之后,家里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大玲子看到有些出外打工的人家,他们开始翻盖房屋,家里安装了电话,还有的男人已经有了手机,大玲子有些羡慕了。
尤其是村里有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他们经历几年辛苦的工作,攒了钱,竟然在城里买了楼房,全家都搬进城里,连孩子也进了城里的学校之后,大玲子更动心了。
大玲子就和丈夫商量,农闲的时候,让丈夫去城里打工。大玲子也想把儿子送到城里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大玲子丈夫这些年也看到了附近邻居的变化,他看到外出打工的人家挣到钱,他心里也痒痒。
在大玲子的催促下,这一年,农闲时候,丈夫终于跟着同村的男人们,来到我们小城找工作。他们有熟悉的朋友在工地上干活,大玲子的丈夫就也去了工地。
工地里有工棚,工棚里有床铺,床铺上有旧铺盖,要是不嫌弃,也能用。工地有人做饭,一天三顿饭,馒头白菜炖粉条,伙食也行。大玲子的丈夫就留在工地打工了。
大玲子的丈夫是个省吃俭用的人,在家里吃饭,大玲子要是做点荤菜,丈夫都给她和孩子夹荤菜。丈夫在外面打工,也很少花钱,这一点,大玲子是很放心的。
丈夫出去打工以后,天天晚上,他都会跟大玲子打电话。那时候,大玲子家里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丈夫总是把电话打到邻居张大嫂的家里。
张大嫂接到电话,她就会趴着墙头,喊大玲子去她家接电话。在邻居张大嫂家接电话,大玲子觉得不方便,只能说两三句,就得挂断电话,怕打扰张大嫂和张大嫂的孩子休息。
丈夫在电话里总是问大玲子有没有想他。大玲子说想吧,怕张嫂笑话,要是说没想,又怕丈夫在外面伤心,难过,她总是敷衍着丈夫。
周末,丈夫就坐着长途汽车回来了,进屋之后,他便拉上窗帘,拥住大玲子。大玲子心里很踏实,觉得丈夫在外面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因为她也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有一些人到外面打工,老婆不在身边,男人就去外面胡来。
丈夫回来之后,大玲子才知道,丈夫每晚给她打电话,都是在电话亭排队的。当年,工地附近有几个电话亭,大玲子的丈夫就排在电话亭前面,想好了电话打通跟大玲子说什么,可丈夫真正拿起电话,却有时候只变成了一句你还好吗?剩下的话,都在喉咙里,搁在心窝里。
身后排队要打电话的人,还不停地催促大玲子的丈夫,他们说:“快点打呀,差不多就行了,该轮到我打电话了。”大玲子的丈夫就不好意思跟大玲子说悄悄话了,只好匆匆地挂断电话。
后来,大玲子的丈夫再一次回家,还对大玲子说起邻居张大嫂男人的事情。张大嫂的男人张大哥,是村子里最早一批到城里打工的人,张大嫂家里不仅安装了电话,张大哥包里还有手机,他想打电话,掏出手机就能打电话,张大哥和张大嫂两人,什么时间想说悄悄话,就什么时间说,很方便。
虽然张大哥和张大嫂打电话很方便,但是张大哥很少给家里的张大嫂打电话,因为张大哥在外面认识了别的女人。大玲子丈夫刚到工棚的第二天,有个年轻女人来到工地,找张大哥。
张大哥看到这个年轻女人,他脸上都是笑容。他领着女人就往工地外面走,走到远处了,他们以为工棚里的工友们看不见了,那个年轻女人就伸手挎着张大哥的胳膊,两人说说笑笑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