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第一次调动。
面对敌人像铁桶一样的包围态势,粟裕思考了许久,用了一招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经常使用的一招,叫围点打援。
怎么围点打援呢?
明着是冲着泰安去的,佯攻泰安,实际是用来吸引国民党整编七十五师,整编八十五师过去救援,在这两个师救援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将这两个整编师一口吃掉。
具体做法,首先是用华野的第一,三,十这三个纵队,去围攻国民党相对比较薄弱一点的左翼。
这么做,就摆出一个态势,解放区准备将泰安的七十二师给孤立出来,然后一举吃下泰安。
局势这么一摆出来,预判国民党一下步的动作,应该是为了拯救这个被孤立出来的七十二师,势必会进行救援,那么七十五师和七十八师,就会被调动出来了。
这次进攻,宋时轮的十纵负责进攻泰安,三纵队负责在泰安南边准备打援。
这个整编七十二师也不好打的,是一支川军部队,老兵多,装备的是日式装备,最擅长的就是防守作战。
二十二号泰安的佯攻就开始了。
一直打到了二十四号的黄昏,泰安的外围阵地基本上就都被拿下了。
按理说,国民党想要救援的话,就会有动作了,对泰安实施救援。
但经过这么一番激战之后,顾祝同却按兵不动,继续他原定的策略推进,泰安的存亡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因为在顾祝同看来,当时的华野这么做,有点舍近求远的意思。
放着正面的新泰、蒙阴不打,去打泰安,这绝对是调虎离山之计。
好吧,这一招算是被顾祝同给看穿了。
这个时候,围点打援这一招就算是落空了,在泰安南边布置的一纵和三纵成了摆设。
粟裕看到这里,只能安排下一步作战,假打泰安就变成了真攻泰安。
于是在二十五号晚上,攻取泰安城的战斗就打响了。
二十六号上午,战斗结束,泰安被拿下,七十二师两万四千人,包括师长在内的一万一千四百多人当了华野的俘虏。
其余物资也缴获了不少,各种火炮三十七门,机枪五百多挺,其他枪支五千六百多支,各种弹药五十万发,汽车还有四十多辆。
这次调动,并没有将主要目标给调动出来,但战果还是有的。
接着是第二次。
这一招可以叫做声东击西。
首先放弃新泰和蒙阴两地,将第二、四、八、九这四个纵队转移到临蒙公路,这支部队是主要的出击力量,用来进攻国民的第一兵团的主力步兵。
目的是消灭一部分国民党的力量,打乱国民党的这次进攻计划,寻找战机,再做下一步的进攻。
但想要实施这一目的,还得将国民党的第二兵团给拆分出来,调到别的地方,这四个纵队的目的才能完成。
如何调动呢?
首先让第一,三,六这三个纵队,沿着津浦路南下,攻击国民党的侧后方,进攻的这个点是整编八十四师防守的宁阳县。
为什么是这个点呢?因为这里可以威胁到第二兵团的补给基地兖州。
补给基地受到了威胁,顾祝同可就不能坐以待毙了,不然就会像泰安那样给失守了。
到时候,按照一般的情况,顾祝同就会将第二兵团的主力部队,邱清泉的第五军调回去就进行回援。
这就相当于将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给拆开了,那么进攻第一兵团的四个纵队就可以放手去打了。
但这次战斗效果不是很好。
首先进攻宁阳县威胁第二兵团补给基地的队伍没有达成目标。
主要原因是,敌人一接战就退了,比如守宁阳的七十四师,见情况不妙,直接就弃城而逃,所以虽然拿下了宁阳县,只是消灭了一千八百多敌人。
战果不佳。
而主要任务夜袭第一兵团的四个纵队,战斗也不是很顺畅,战斗刚打响,敌人就快速地撤出了战斗。
当时第一兵团的司令汤恩伯一接到部队遭遇到了夜袭,直接下令部队退守,和华野夜袭部队形成了对峙。
战斗打到这里,战斗目的是没有办法达成了,所以粟裕就取消了后边的作战计划。
第三次策划。
前两次没有成功,只能说明敌人变得狡猾了,只能另外再找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