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当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收到的是粟裕严令:在14日务必赶至垛庄。王必成接到这样的命令,难掩心中的兴奋,因为他和张灵甫在两次的涟水之战中结下大仇,当时张灵甫攻破涟水,王必成被警卫员强行架着撤退。
涟水的丢失,当时陈毅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幸亏粟裕出面力保才改为留职检查。所以王必成接到粟裕的命令,二话不说立即执行,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彻底关上张灵甫的后退大门。
再说74师张灵甫,战场情报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华野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不可能躲过张灵甫的眼睛,并且张灵甫很快就明白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粟裕包围张灵甫需要时间,而张灵甫却根本就没打算要跑,他想要将计就计,这次终于可以和华野进行正面决战。要想明白张灵甫的策略,需要俯瞰整个山东战场。
在最中心是张灵甫的74师,外围包围张灵甫的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更大的外围是国民党军的40多万军队。因此,张灵甫想要实现“中心开花”,也就是自己作为诱饵,利用外围的国民党军包围粟裕的华野,然后内外夹攻彻底击溃粟裕。
张灵甫的想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外围部队离74师都不远,最近的只有10公里,最多需要坚持三日,必定能够形成合围,所以张灵甫选择在孟良崮固守等待反击。
蒋介石看到张灵甫驻扎孟良崮后,立即明白张灵甫的意图,蒋介石对合围部队下达死命令,若有人贻误战机,严惩不贷。
孟良崮大决战
对于粟裕来说,虽然已经布置阻击增援之敌,但终究力量有限,在战场的西面和西南面,粟裕手上无兵可派,已经将地方武装都用上了。因此,粟裕必须在三天之内拿下孟良崮,否则就腹背受敌。
孟良崮战役是异常真正的硬仗,首先是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很强,清一色的美式枪械装备,在马克沁式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华野攻坚部队伤亡惨重。
孟良崮这里的石头多为花岗岩,坚固异常,为张灵甫的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提供很大帮助。华野战士的尸体在地上铺了好几层,就在最艰难的时候,粟裕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拿下孟良崮。
张灵甫的美械装备很多是水冷式,但是孟良崮这个地方偏偏缺水,并且当地百姓很反感国民党,自发进行坚壁清野,水井都用石头填满了。
百姓为什么会反感国民党?当时山东解放区已经进行土改,地主都被驱逐,农民有了土地,而张灵甫组织地主重新回到这里,还取名为“还乡团”。
更为幸运的是,由于孟良崮地势陡峭,张灵甫很多的重型装备没办法运到山上。最终华野战士用鲜血开路,成功在国民党军合围之前攻上孟良崮,在山洞中打死张灵甫。
结语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硬仗、恶战,更是一场险仗,命运的天平随时都会偏向另一边。
有人说国民党军将领故意救援迟缓,其实并不正确,李天霞确实出工不出力,但是黄百韬和胡琏等人可是拼了命地前来救援,多亏外围的华野阻击部队,为攻下孟良崮赢得时间。
就在即将攻下孟良崮的同时,黄百韬在孟良崮的北边已经近乎攻破粟裕的天马山防线,幸亏当时有一个营的兵力从此经过,并且营长能够听从临时指挥投入战斗,补上防线缺口,否则这场战役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要感谢战神粟裕的果敢指挥,最后以陈毅元帅一首诗来结尾: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