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军有24个整编师,其中以74师、11师和第5军三个主力部队作为重点骨干,人数在45万以上。华东野战军共有9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特种兵纵队,人数是27万人。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k/4j/2329f98866b3683b.jpg)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华东野战军处于弱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合围孟良崮时粟裕命令地方武装要帮助主力纵队牵制一部分敌人,因为兵力实在差距太大。
张灵甫的74师
张灵甫所在的74师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是在原来74军的基础上整编形成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绩最辉煌的国民党军队。
74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大型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就连日军对74师都不敢小觑,美军顾问团也夸赞说“国军只有74师能打”。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k/4j/eeed169e2ed3ae03.jpg)
在张灵甫之前,74师(军)曾历经三任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在这3人领导下的74军,以王耀武时期最为出名,在抗日战争中打出“74军抗日铁军”的称号,同时74军也被授予军中最高荣誉——飞虎旗。
粟裕战场调兵苦寻战机
面对战术换成猬集意识且战斗力强的国民党军,粟裕感到这次非同寻常,能够消耗歼灭国民党军的机会减少很多,如果一旦歼灭不顺利,围歼部队将会成为国民党军的嘴边肉。
粟裕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稳定战局等待时机,二是积极行动来吸引调动国民党军。粟裕想要在运动中寻找到有利战机,盘活华东战局,这也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前频繁调动的原因所在。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k/4j/f008ea6f9b9f9d07.jpg)
粟裕共制定了5次大型调动国民党军队计划,由于华东野战军时而东,时而西,让国军疲于奔命,让国军将领逐渐放松警惕,据统计,在华东野战军的调动下,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距离超过1000公里。
在粟裕的调动计划中,国民党军还是露出一些破绽,比如在4月26日,华野攻克泰安歼灭72师主力;在5月3日,华野包围国军整编11师,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围歼。在调动敌军过程中,华野六纵隐蔽潜伏鲁南,在敌后待命,这次待命为粟裕日后围攻孟良崮,埋下最精彩的伏笔。
5月10日,粟裕正准备攻击国军右翼部队,11日却收到报告说华野9纵受到74师的主动进攻,敏锐的粟裕立即停止进攻的战斗命令,迅速要求搜集74师进攻的相关信息。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k/4j/4a1993d3ab2cb526.jpg)
11日晚,粟裕就通过情报获得74师所在的汤恩伯兵团的行动部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情报部门的功劳,然而现场指挥官的判断更为重要,因为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被假情报欺骗的惨痛教训,此时的粟裕面临很大压力,最后粟裕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场判断果断决定接招。
生死线上的较量
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是:以张灵甫的74师作为核心主力,对华野进行犹如一把利剑的“中央突破”,其余部队在74师的两翼和后面进行兵团掩护。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此时就要彰显不同指挥员之间的差异,按照常理,华野应该避其锋芒,但粟裕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惊人决定:以华野主力的“中央突破”迎战国民党军的“中央突破”。
粟裕下定决心经历了多少挣扎,已经不可得知,但后来毛主席曾经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k/4j/56471db61fb61201.jpg)
在粟裕改变战术时,下面的部队正在准备打7军和48师,收回原命令,下达惊人新命令,华野各部并没有迟疑,因为华野将士跟随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早已习惯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歼敌意志。
粟裕对华野此次围歼战进行详细的部署,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扭转战场胜败,高手过招,胜败就在一线之间。
粟裕将距离较近的第一、第四、第八和第九纵队,从国民党军74师的两翼进行穿插,上演一次刀口舔血的“猛虎掏心”。这四个纵队将74师与外围的国民党25师和83师分割开来。
之前在调动国民党军时隐藏在敌后鲁南地区的华野六纵此时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一日夜的急行军奔袭张灵甫背后的垛庄,此举至关重要,标志着对张灵甫74师的彻底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