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终,宋真宗被的决心被调动,率领朝中文武御驾北上。不过在抵近澶渊时,众人惧怕契丹的强盛气势,主张隔着黄河给宋军鼓劲,宋真宗本人也几乎掉了链子。但在寇准、高琼的坚持下,宋真宗不得已渡河,并且登上澶州北城门楼督战。
眼见皇帝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契丹人则猝不及防:“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北宋一方倾斜。
随后,寇准获得了前线军事指挥权,他“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宋军愈战愈勇,没多久射死了辽军大将萧挞览,辽军士气遭受重挫,失去亲人的萧太后等人则痛哭不已、“辍朝五日”。
没多久,进退维谷、前后受敌的契丹人主动求和;虽然寇准希望扩大战果,进而胁迫辽国退还幽州,但宋真宗本人急于求和,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从此进入了长达约百年的和平时期。

寇准在这次军事危机中的作用,与明代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颇有几分相似。两者都是在形势危急、投降言论尘嚣其上的环境下,力排众议主张强硬对敌,最终扭转了局面。
但和于谦不同的是,澶渊之战还未结束,寇准已经招来了统治者的怀疑。
宋真宗之所以在占净优势的情况下急于和辽国议和,所谓的厌战只是部分原因,朝廷中盛传寇准要拥兵自重,这才击中了帝王内心中最敏感的点。而面对“准幸兵以自取重”的谣言,寇准也无法坚持,只好顺从了宋真宗的意见,但即使如此,他还是经过自己的争取,大幅降低了北宋的议和成本。
澶州保卫战,北宋虽没能战胜辽国,但也一举扭转了前期的被动挨打局面。“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寇准作为头号功臣,此时也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期。
但人性中有一项根深蒂固的缺陷:在危难时,我们欢迎、渴求英雄;但危机一过,人们立马会忘记对方的功劳,执着于嫉妒乃至仇视对方的成功与声望。这就是“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的背后逻辑。
这也是一些能臣在立下不世功勋后刻意收敛、甚至急流勇退的内在考虑,比如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但大部分人最终都在各方的猜忌乃至排挤下难以善终,人性丑恶固然是主要原因,当事者本人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寇准。

寇准性格强硬,原本就看不惯官场的那一套,他平日里就“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即:提拔官员不遵循先来后到规则,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喜好来大刀阔斧提拔后进,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不满。
而在战后,被视为英雄的寇准声望日隆,宋真宗表面上对他也是感恩戴德、越发委以重任;但寇准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他甚至颇为得意“准颇自矜澶渊之功”,这就让他的政敌抓到了攻击点。
比如王钦若就以“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为由,将这一战略成功描绘成耻辱;而寇准将其视为个人的功绩,等于是以牺牲皇帝、朝廷的尊严为代价孤注一掷,替自己脸上贴金。于是宋真宗“顾准浸衰”,下一年就免掉了寇准的相位,降职为刑部尚书。此时这些人也许完全忘了,当初如果没有寇准,契丹人不可能低头和谈;更何况,澶渊之盟可是在他们自己的坚持下达成的。

除了功劳被人嫉妒外,局势稳定下来后,寇准的性格缺陷也逐渐暴露,无形中让那些身怀不忿的同僚找到了攻击点。比如他疾恶如仇,对寻常人而言这也许是个优点,但在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葛不清的官场中,这种性格不仅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培植更多的敌人。
加上他气量狭小、过分专权、争强好胜,逐渐沦为了众矢之的。比如,他曾因与张逊互相弹劾以致罢官邓州;他曾在被罢相后官复原职,但其后因无谓的小事得罪了丁谓,陷入了对方处心积虑的阴谋中,最终再度被贬、逐出京城。
宋真宗本人其实也长期不肯任命寇准为相,理由是“患其刚直难独任”。客观而言,这一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宰辅之职至关重要,个人能否办事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更关键。寇准确实有才,但他的性格并不适合担任宰相,甚至待在朝廷中枢也极为困难。这就是残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