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多年的敌对状态,并维持了之后的百年和平。
寇准的自信和坚持,让他成为“澶渊之盟”中那颗最闪亮的星。

可是, “自信”超过了限度,就演变为“自负”, “坚持”稍一不慎,就成了“执拗”。
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常常过犹不及,将自负和执拗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只凭自己的喜恶,并不在乎才华和品行。
如果恰好入了他的法眼,就能感受到他如火一般的热情,否则就会受到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无情对待。
寇准做枢密使的时候,十分看不上宰相王旦。
说来也是奇怪,寇准和王旦曾经是关系不错的好朋友,寇准的枢密使一职还是王旦举荐的。他反感王旦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实在是让人费解。
寇准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却总是在宋真宗面前称赞他。
这种反差让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对王旦说: “你总是夸赞寇准,可是他却总在我面前谈论你的缺点。”
宋真宗竟然是个喜欢挑拨离间,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之人。
王旦不仅不生气,反而说出了一番令人惊讶的圣母言论: “本就应该如此,我在宰相位置上已经很久了,处理政事上的缺失必定很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我的缺点,更体现了他的忠诚与率直,这正是我尊重寇准的原因。”
王旦掌管中书省,寇准任枢密使,寇准经常在中书省递交给枢密院的公函中寻找错处。
一旦找到错误,寇准就兴高采烈地去宋真宗面前汇报,王旦难免受到责备。
有一次,王旦的属下在枢密院递交给中书省的公函中发现了错误,立即兴冲冲地报告给王旦,王旦却令人将公函送回枢密院,让寇准修改。
属下十分不解,王旦却说: “你知道寇准这样做不对,我们为何要跟他一样呢?”
寇准稍许感觉到羞愧,问王旦: “你为何如此宽宏大量?”王旦笑而不答,心里想:难道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无耻?

寇准还真不知道,他又做了一件让王旦极其无语的事情。
寇准惹恼了宋真宗,被罢免了枢密使一职后,私下找到王旦,开口就说: “让我做参知政事吧!”
王旦惊呆了,这么高的职位,怎能私下求情就得到?
寇准被拒绝后,心里把王旦的祖宗都问候了一遍。
几天后,寇准被封为参知政事,他入宫感谢皇帝,感激涕零: “还是陛下您最了解我,给我这个官职。”
宋真宗惊讶道: “是王旦推荐你的,难道你不知道吗?”
寇准:“?!”
还有一次,寇准过生日时大摆宴席,得意忘形,竟然穿了件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黄褂子。
这往往被视为谋逆的象征,宋真宗很生气,对王旦说: “寇准竟然想效仿我,其心可诛!”
王旦又一次圣母心发作,回答道: “寇准是个贤能的人,不过有时候会犯傻。”
言外之意:陛下您不要跟一个傻子计较了。宋真宗只得作罢。
王旦的心胸宽广而豁达,相比之下,寇准就狭隘小气得多。
几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寇准对人对事有些偏执,并不理性,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的仕途多次受挫。
二、罢官四次
寇准的偏执和不理性,是他前两次被罢掉宰相、贬出京城的原因。
第一次,寇准在路上遇到一个疯子,对着马头高呼万岁。
此事被寇准的政敌张逊知道了,汇报到宋太宗那里,说寇准有谋逆之心。
为表示公允,宋太宗叫来寇准询问情况。
结果寇准和张逊在皇帝面前互相破口大骂,指责对方的短处,争得唾沫乱飞,礼仪尽失。
宋太宗几次叫停,两人都不予理会。皇帝最后忍无可忍,大怒,将两人一起贬官。

第二次,寇准看不惯虞部员外郎冯拯比自己喜欢的彭惟节升职快,呵斥他扰乱朝政。
冯拯反击到: “寇准你提拔的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凭借自己的喜恶,根本不是因为他们有才干。吕端对你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你,而李昌龄胆小软弱,不敢与你抗争。你的所作所为才是扰乱朝廷。”
宋太宗又叫来寇准询问此事,寇准语气激烈,为自己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