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参知政事之后,参与立储一事,更是寇准为官的一个巅峰。大家都知道,北宋是个比较奇葩的朝代,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死得比较突然,而且死得相对较早。甚至有很多人猜测,赵匡胤其实就是被他弟弟赵光义给弄死的。所以临死之前,也没确定由谁来继位。
赵匡胤去世后,可供选择的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弟弟的赵光义,另一个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正常来说,老子去世之后,自然是要传给儿子的。但问题是,北宋承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经常会发生那种老子死了传位给幼子,但是幼子没能力掌控江山,于是就被手下篡权的事情。
就连赵匡胤自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皇位。

所以在赵匡胤死后,大家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让赵光义这个弟弟上位比较好。因为赵光义好歹是跟着赵匡胤一起开国的人,治理天下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让赵光义即位,可以保证宋朝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同时赵光义在上位之前,就已经答应,自己登基之后,会将大哥赵匡胤的儿子立为太子。
问题是,已经到手的皇位,谁愿意再交出去呢?
对于赵光义来说,肯定是更愿意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又怕舆论对自己不利。就在赵光义进退两难的时候,寇准说了一句话,替赵光义解决了这个难题。
寇准说:立众望所归的那个。

这话感觉像是没说一样,但其实内有玄机。所谓众望所归,这众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大臣们,另一种是赵光义自己。寇准当时已经相当于是宰相,他说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代表文官集团的。所以寇准的意思就是,我支持你,你愿意立谁就立谁。
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意愿,那赵光义当然愿意立自己的儿子了。
得到寇准的支持后,第二天,赵光义便立自己的儿子赵恒为太子,也就是后来那位宋真宗。
因为在立储一事上,和赵光义站在了同一条战线,寇准也越发得到赵光义的青睐。赵光义到底崇信寇准到什么地步?举个例子。当时有人进贡给一份犀牛角,这东西在宋朝那会儿还是比较珍贵的。赵光义把这份犀牛角做成了两条腰带,一份自用,另外一份就给了寇准。

犀牛角腰带,这在历史上可是有特殊含义的。尤其是赵光义用的这种通天犀腰带,更是尊贵至极。赵光义愿意把这玩意儿和寇准分享,对寇准的宠信由此可见一斑了。
一个还算英明的皇帝,崇信一个正直无私的大臣,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显然是一件幸事。对于寇准自己来说,亦是天大的幸运。
但同时,也是寇准最大的不幸。
不幸之处在于,赵光义给寇准的胆子,养得太大了。
当年刚刚入殿奏事,就敢拉皇帝的衣角;如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胆子自然更大了。
公元997年,赵光义死了,赵恒即位。

赵恒上位之后,依然重用寇准,对寇准多有倚重。在历史上,赵恒只能算是的比较一般的皇帝。相比他爹赵光义,又差了许多。偏偏寇准并没察觉到这其中的变化,所以接下来,寇准依然按照当初的行事风格,做了一件让整个天下都震惊的事情。
挟持皇帝。
这件事要说起来,其实相当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当时辽国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黄河边,威逼宋朝京城汴梁。面对辽国的进犯,宋朝高层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另一种是以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
最终,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获得了胜利。确定要正面打仗之后,寇准除了正常的募兵、布局操作之外,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坚持让宋真宗赵恒亲征,而且是渡过黄河,到黄河北岸去和辽军直接正面作战。

刚刚即位的赵恒,不愿亲征,但是面对寇准的胁迫,最终不得不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因为此时的寇准,已经是朝堂上所有文官的领袖,就连赵恒这个皇帝,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听从他的安排。
矛盾自此埋下。
这场战斗的结果,就是赵恒最终过了河,表达了自己敢于死战的决心。宋军见到皇帝都来了,自然也愿意更加英勇的作战。辽国那边,见到这仗确实不好打,加上宋朝之前开出的停战条件确实很诱人,于是就放弃了强攻,选择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