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邦却不然,该吃吃该喝喝,并且还和在场的宾客胡闹起来,甚至,还大大咧咧的坐到了上座,根本没有一点畏缩之类的表现。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史记》
这份气度,这份随性,也许在一般人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并且还有些讨厌,但作为识人无数的吕太公所言,恰恰是欣赏至极。
所以,吕太公才会在酒席宴中用眼神示意,让刘邦散席之后先别走,他有话说。
除了看中刘邦这份如入无人之境的“无赖气度”之外,吕太公同意招刘邦为女婿,还有一个原因,是刘邦当时的身份。
前文讲过,吕太公来沛县是避祸来的,而这种人到了一个生地方,最需要有人能罩着他们,而主动和沛县县衙的人交好,也是这个原因。
但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官府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在游侠风气盛行的秦末。
而刘邦这个人呢,众所周知他在当时可以说是沛县的“地头蛇”,且混迹多年,且不说他有势力,但最起码三教九流都得给他几分面子。
并且更重要的是,刘邦当时还担任着亭长的职务,虽说官职不大,但好歹也是公家人员。
试想,一个在社会面上能让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给面子的人,同时他还是朝廷公职人员,这样的人,最起码在沛县当地,还是能吃的开的。
而这样的人,恰恰是吕太公最需要的。
所以,出于给自己找一个靠山的目的,同时又看中了刘邦那股子“浑不吝”的厚脸皮劲儿,本着投资的想法,吕太公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只不过,当时的吕太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女婿未来的成就会那么大,他以为刘邦顶多混个大点的官什么的就可以了。
但不曾想,自己这个女婿居然当上了皇帝,这可真是始料未及的高回报率了。
因此,说吕太公会相面,看出来刘邦将来会当皇帝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还是那句话,如果吕太公真有这种本事,也不至于拖家带口跑到沛县避祸,真正让他第一次见到刘邦就决定把女儿嫁给她的原因,就是因为刘邦的“厚脸皮”以及刘邦当时的身份而已。
吕太公是单父(shàn fǔ)人,因被仇家追杀,为躲避仇人,举家来到沛县安家定居。为什么选择沛县呢?因为与沛县的县令有交情,来到沛县,有县令大人作保护。吕太公在当时来说,也算是大户人家,有不菲的家产,也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比如与县令是好朋友。
而当时的刘邦,一个标准的贫困户,家庭十分困难,更重要的是,刘邦在当时看来,人品不好,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且喜欢说大话,什么事也做不成,是典型的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的街头小混混。
那吕太公是如何看上刘邦,还将正值妙龄且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呢?
第一是,刘邦的面相。那个时代人,都喜欢相面,吕太公也一样,而且自认为相面的水平很高(事实也确实很有水平),他认为刘邦的面相很好,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是大富贵的面相,将女儿嫁给他,一定会有前途。
第二是,出于家族安全考虑。吕太公一家因为躲避仇家,举家搬迁到沛县,虽然与县令交好,有县令大人保护着,但毕竟是外乡,且而还有一份不小的家业,光有当官的保护还不够,还急需一个黑道上人的保护,才能确保安全。而刘邦正好是个黑白通吃家伙,将女儿嫁给刘邦,完美得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三是,出于对吕家未来的发展考虑。吕太公选择刘邦,不仅仅是看面相,而且还在观察刘邦的一举一动。吕太公初来沛县,为结合各方面的朋友,在家举办一场宏大的酒席,招待地方的各路豪杰。
沛县的官员、大户等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县令有贵客,都纷纷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负责在酒席上收贺礼,他定了个规矩,“送礼不满千金的,都坐到堂下,礼金超过一千的,堂上正座。”这刘邦身无分文,却直接闯了进来,还大声吆喝“贺礼一万钱”,其实不持一文钱。
从这个细节,吕太公就认定,刘邦不是一般的人,胆大敢为、气度不凡,将来必定成就一番大事业,再加上面相的基础,所以决定将女儿嫁给刘邦,为吕家的未来下下了一份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