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这一方面,广东人绝对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对绝大多数的食材都是来者不拒的,所以当广东人说自己不吃某种东西,往往就让人比较诧异,尤其是鱼。除了清道夫外,极少听到广东人不吃什么鱼,不过,埃及鱼也就是埃及塘鲺是个例外。
要知道,曾经的埃及塘鲺可是风靡大江南北的鱼,干锅、红烧、酸菜各种做法更是层出不穷,毕竟埃及塘鲺也是鲶鱼的一种,而在我国东北地区向来就有“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的说法。那么,是什么让埃及塘鲺从舌尖上的美味变成了连广东人都不吃的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鲶鱼“前世今生”
鲶同鲇,二者是同物异字,所以说鲶鱼也可以,说鲇鱼也可以,从广义上说,鲶鱼是鲇形目下所有鱼类的统称,不过从狭义上说,鲶鱼单指鲶科鲶属下的鱼类,也就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和吃到的一些鲶鱼种类。
从分布上看,广义的鲶鱼除了南极洲外,遍布其他大陆,狭义的鲶鱼则广泛地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我国,在我国大江南北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甚至是池沼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鲶鱼因为外表无鳞、肉质细嫩少刺,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于鲶鱼我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然2000多年前也不是人类最早吃鲶鱼的时间。
根据目前的化石证据看,早在距今约27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遗址中出现的最多的鱼骨化石就是鲶鱼的,之后在能人、直立人等阶段的遗址中,鲶鱼也是最常出现的一种鱼骨,而当时的人类祖先生活在非洲,所以它们吃的自然就是胡子鲶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获取肉类的能力极其有限,而鱼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直到人类逐渐地开始驯化动物,才有了相对稳定的肉食来源,鱼类才由主要变成了次要。不过,鲶鱼一直以来都是内陆地区主要的食用鱼之一。
虽然鲶鱼的种类有着上百种,但其实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就是土鲶和大口鲶了,其中土鲶在我国大江南北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它最大的特点是身体呈黑褐色,上面有暗色的云状斑块。
而大口鲶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水体内,比如珠江、长江、闽江、湘江等等,大口鲶的体型比较大,体长可达1米,它的体色要比土鲶淡一些,身上依然有暗色的云状斑块,而且嘴巴要比土鲶更宽大。
这两种鲶鱼也是我们以前最经常食用的鲶鱼,它们不仅在野生水体内有庞大的种群数量,在人工饲养下,规模也比较大,毕竟我国鲶鱼的消耗量还是非常大的。
直到埃及塘鲺出现之后,我国的鲶鱼产量和消耗量一度还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突然一股“鲶鱼是最脏的鱼”的风刮了起来,而且一刮就刮到了全国各地,一时间,仿佛“鲶鱼脏不能吃”似乎成为了人人皆知的事情。
“变质”的埃及塘鲺
埃及塘鲺又称革胡子鲶,它是原产非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鲶鱼,也就是人类早期吃得最多的一种鲶鱼,曾经在百万年的时间内,埃及塘鲺都没有被人所遗弃,但是短短的十几年间,它却经历了从“大红大紫”到“坠入深渊”的过山车式命运跌宕,这到底是为何呢?我们慢慢地来说。
我国向来就是一个鲶鱼的消耗大国,随着野生水体中鲶鱼的减少(过度捕捞以及水污染),人们吃的鲶鱼大多数只能依赖于养殖,但是我国本土的土鲶和大口鲶对水质的要求很高,生长速度又不快,所以很难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非洲引入了埃及塘鲺,而之所以引入它,是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埃及塘鲺是一种生长非常快的鲶鱼,在同样的养殖下,其他鲶鱼一年也就能长到2斤重,但埃及塘鲺至少能长到2公斤,甚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