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戎马生涯16年,回到县直事业单位6年后辞职创办农业产业园,如今,事业红红火火。可最近却让三嫂子吵得焦头烂额,责怪他把小舅子带到沟里去了,栽了个大跟头。

与农业结缘
三哥高中毕业即从军入伍,16年里多次立功受奖,获得了不少荣誉。
退役回到地方,接受组织安排到县农业局直属事业单位。
三哥虽在农村长大,但从没从事过农业生产,也不了解“三农”政策,刚到单位时,也只能给相关专业人员当当助手,跑跑腿。
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可能这辈子都会在这个行业干下去了,一天两天是门外汉可以理解,如果长期下去都一窍不通,在单位混日子,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三哥在了解了农业部门的相关职能和工作要求后,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提升计划。
他报考了省内农业大学的成人本科,利用上网课、周末及其他假日到校听课等方式学完了林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哥勤学好问肯钻研,不仅在知识方面学得扎实深透,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校友,特别是赢得了教授、专家的认同,得到悉心指导和帮助。

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知识能有实践运用的机会,他向主管部门领导提出申请,调入另一个事业单位一一农技站,经常深入基层农业种植基地开展具体业务研究和技术指导,不仅让他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运用,还让他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农村生产生活情况。
他不辞辛苦为农民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为种植大户请来专家把脉、解决疑难杂症,通过专家的引荐、推广,打开销路。
三哥在实践中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热爱种植的农户、业主、专家结成了朋友。
从此,他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扶贫扎根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的那年,农业部门要给每个贫困村选派农技扶贫干部,村多人少,农技人员根本不够用,三哥自告奋勇担任了2个相邻贫困村的农技干部。
在这全县最偏僻的大山里,虽然通了公路,但崎岖狭窄,外面的人不愿意进去,里面的人很难走出来,一旦走出来后再也不想回去,因而,村里人少地荒,经济非常落后。
三哥吃住在村上,希望通过指导群众发展种植业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连村干部都在60岁以上,仅靠扶贫驻村干部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把产业发展起来的,三哥空有一身农业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他请来自己的专家朋友,一起做土质成分检测分析,做培土试验,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他便和驻村干部一道想办法引进业主流转土地,种植核桃、花椒等,建起一片干果基地。
业主积极性虽高,但是对农业产业开发一窍不通。三哥便利用这么些年以来建立的朋友圈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前期为其免费策划、筹备,直到扶上马,还送一程。
刚把方案制定成熟,业主就犯难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工的雇佣、土地的租用,都需要一大笔钱,与原来预想的差距太大,就想打退堂鼓。
三哥可不愿看到花了大半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他及时向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同时向县农业主管部门争取支持。这事儿得到了县、乡两级的重视,一起积极研究对策。
经过这次,三哥收获不小,知道了发展农业产业,重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政策支持。县乡两级相关领导协调扶贫开发、农业、交通、水利、林业、住建、国土等部门分析研究,将相关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开展地治灾害整治,实施水土保持、开山修路等项目,把山地调整成形,将路、池、园按规划整理到位。
基础建设到位后,三哥指导业主购买苗木,组织村民一起栽植。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原来光秃秃的山,终于看到了希望,三哥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一山的小树苗上。
业主干了二十多年的贸易,做的都是现款现货的买卖,一手把钱交出去,货就到手,再把货卖出去,钱又到手了。而今,将多年的积蓄砸在这片贫瘠的山上,一年过去了,还只能不停地往里投钱,一点效益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