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耐不住性子,不再往果园里投资,也不再组织人力除草、施肥、修枝,并且也不支付土地租金,村民意见很大,怨声载道。
三哥急得团团转,心里觉得愧对当地的父老乡亲。
他到处宣传那2个村的土地优势、产业优势,希望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新的业主能接盘,把这个凝聚了他2年心血的产业救活,真正把这2个村带出困境,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想做的人没钱,有钱的人又看不上这里的穷乡僻壤。
吵夹生菜,比第一次招商难多了,即使看好此项目的人,也会问:为什么前面干着的人会放弃?谁也无法给他解释清楚,即使说的是真话,但在投资人心中始终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三哥磨破了嘴皮,也没有人接招。
辞职创业
有一天,三哥再次滔滔不绝地进行宣传动员时,一位来考察的老板犀利地反问: “真如你说的那么好,你为什么不接盘呢?”
也不知这一问,是把三哥问蒙了,还是问醒了,当时,三哥沉默了,自那之后,三哥不再宣传其优势,再也没做招业主的事了。
他回到家,叫三嫂子凑钱,至于凑多少,也没说,让三嫂子只要亲戚朋友处能借的,尽可能多借点;确实借不到的,拿住房去抵押贷款。
三嫂子花了一个月时间,筹了100多万。但离把整个果园接过来,还是差得远。
当三嫂子把钱交到三哥手里时,三哥也同时把辞去公职的消息告诉三嫂子,把单位解除聘用关系的文件交给三嫂子。

三嫂子当时一下蒙了:借下一大笔债,把工作也整没得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自己的一片忠诚被三哥欺骗了,哭得呼天抢地,要跟三哥离婚。
“三年,给我三年!如果三年把这笔债还不上,你再跟我离婚,到时候不会让你承担任何一分钱的债,婚后的资产全归你!”三哥振振有辞地对三嫂子承诺。
“国家有支持事业单位人员创业政策,你可以先不辞职呀,干不好至少还有退路吧!”三嫂子哭着埋怨道。
“只有无路可退时,才会勇往直前!我是孤注一掷了,成败在此一举!”无奈中透着坚定和执着。
三哥找到准备撤退的投资业主,对干果园的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将整个果园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制定股份制合作方案,吸收流转土地的农户为股东,他自己将筹来的钱入股,支撑果园的运转。
新入股的伙伴和资金为果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股民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实行规范的公司化运营管理,部门分工合作,严格考核奖惩。
不出一个月,果园的管理理顺了,拖欠的租金问题解决了,日常运行的经费也有了,也有人干事了,三哥又看到了希望。
针对果树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经济效益的问题,三哥又请来专家团队分析研究,将短期见效与长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出林下种豆、种花生、养殖跑山鸡等路子。

当年,短期农作物产生了收益,仅仅20来万,对于那么大一片土地和大笔的日常运转经费来说,这点收入太少了。但终归看到了产出,减轻了经济负担,所有股民都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干劲更足了。
三哥白天一头扎到地里,连吃饭都找不到人;晚上一头扎到果园的简易工作室里,啃书本、做试验、写方案,一天最多休息2、3个小时,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他身上的压力,不仅仅是自己那一身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牵头干起的这个事,他得给父老乡亲一个交待,给组织一个交待,要不然,这2个村就会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人勤地不懒!第二年,短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拓宽,收入翻了三倍;核桃、花椒也挂了果,虽然量不大,但也有了收益。
光种出来不行,还得让它销售出去,变成现金收入,才有价值。
三哥又通过多种渠道联系销售商、批发商、加工厂家,实现上山收购。
又过了一年,产量越来越大,运输成本高了,收购价格压得很低,不划算。三哥又带队找专家,分析研究如何就地加工生产,提高附加值,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又引进投资商建了加工厂。
看样子,走上了创业之路,就永远没有终点,再也歇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