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初中前两年落下的知识可不是初三一年可以补起来,练出成果的,所以初二基本定型初三变化幅度不大,大家到了二模之后其实都只是静静等待最后的结局。
以上内容和图片选摘自《赢在终点家庭教育实操手册》

初中成绩是在初中二年级定型的。又是从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拉开差距的。我们知道小学生升初中后,会继续延续原来的基础,语文好的,到初中后,会一直保持,数学好的,也会在初中时得到体现。但是随着初中一年级学习生活的结束,到了初中二年级,学习内容逐渐加深,无论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都有难度上的提升,特别是数学,随着函数的出现,一下子把学生的差距就拉开了,因为我们知道,平时小学生的智力一般在小学四年级开窍,但是有个别学生由于上学早,年龄小,有时会出现后移现象,我记得很清楚,我们上初中时一般都十四五岁了,但有一个同学才十二岁,这个同学在整个初一学习成绩很平常,但是到了初中二年级下半年,突然发力,一举到了班级前十名,到了中考时,直接考上了省重点高中,非常厉害,因此建议家长们,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整个初中一年级特别的稳,因为到初中孩子们一般都住校,回家这两天要了解孩子一周的学习情况,出的错题的原因,改正情况,督促一下就行,但是到了初中二年级,这一年需要家长们加紧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了,特别是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每周孩子回家要紧盯孩子学习情况,不能在某科掉链子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一旦掉队,孩子会一蹶不振,失去学习兴趣的,所以初中二年级最重要,而下学期更是重中之重,千万注意。如果把这个阶段坚持住,到了初三会水到渠成,一帆风顺些。总之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在学习中披风斩浪,砥砺前行,所以加油吧,学子们!

有人把孩子成绩在初中时的变化总结为:“初一不相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不妨对这三句话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孩子究竟是啥时候被拉开差距的。
一、“初一不相上下”,只是一种假相。
孩子从六年级升入初中,学习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1、学习内容变化。学科增多了,课本变厚了,作业量增加了。
2、考试内容变化。就拿语文来说,初中课本内容考得很少了,理解感悟的题目多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作文字数增多了,考试时间和分值增多了。
孩子最切身的感受是,以前在小学时,靠死记课本内容就能得高分,现在这一招不灵了。
3、老师教学方式变化。老师不再像保姆,总是劝你学,,哄你学,逼你学,到了初中,多数老师会抱着理性心态对待学生,更多地靠孩子自觉自律。
4、孩子心理变化。不少孩子上了初中,自我意识迅速“膨胀”,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灵光了,生活中也开始自作主张了。
这些变化对孩子的影响刚开始看不出来,但到了七年级下学期,各种问题开始“显山露水”,有些孩子的成绩会出现大幅滑坡。
整个过程犹如温水煮青蛙,孩子成绩在一点点下滑,家长却茫然不知,或不知所措。
那些积极适应初中学习节奏,调整好学习心理的孩子,已经悄悄占了先机。
所以说,家长千万不能被“初一不相上下”所欺骗,一定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学习心理,养成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
赢在初一,赢得中考——这才是经验之谈。
二、“初二两极分化”,是真实情况。
孩子在初一时的问题,通常会在初二时集中爆发。主要有三个诱因。
1、初二时新增物理课程,这门功课孩子们全然陌生,学习难度较大,往往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