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穷孩子、富孩子的对比:从出生开始,起跑线的差距就令人窒息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曾有这么一句话"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这句话既是反讽也是惋惜与感叹。
香港这一寸土寸金的城市,其贫富差距与生活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根据资料显示,香港作为一个财富与贸易的自由港湾,亿万富翁的数量就高达上万人,然而一面天堂一面地狱,这里的贫富悬殊也是最为显著的地区。
这其中涵盖了方方面面,最为令人扼腕叹息的就是教育,这几乎意味着,从孩子的出生开始,起跑线的差距就令人窒息,贫富差距的烙印也将深深刻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1. 贫穷困境
香港就有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子非鱼》,它跟拍香港穷孩子的生活,专门将视角对准这些因贫富悬殊而享受到不同的教育差距的孩子,以孩童为视角重新审视这个社会。
这是一部以香港底层孩子为主角的记录片,描绘了他们小学三年级的生活和他们自身的故事,透过孩子的眼睛,展开了众人对于未来的思考。
在香港的九龙地区,有一间专门为穷人设立的小学——鲜鱼行小学,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这里的学生都是出身草根的贫穷阶级,这里就是把这些"穷孩子"聚集的地方。
校长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贫富,创造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贫富宴"——运气好的人可以抽中盒饭,运气不好的人只能选择面包。这让孩子们初步理解了,贫富都是一种运气,但是这些孩子们无一例外都陷入一种贫穷的怪圈里,并不断越陷越深。
讲台上的校长希望改变着一切,并不断鼓励着孩子们努力学习,然而现实的残酷比起学习更让孩子们绝望。
台下的余伟豪就是其中一员,他对于贫穷的了解不过是他买不到生活中渴望的一切。余伟豪与母亲租住在"劏房",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吃饭、如厕、写作业都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卫生条件堪忧。
然而就算是维持这样的生活余伟豪的母亲都已经是拼尽全力了,在物价惊人的香港,100块钱的东西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都是奢侈。
除了贫穷,"劏房"里还滋生着社会的黑暗,居住在这里的人三教九流,但无一例外很多都是瘾君子、黑社会或者精神病。
处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余伟豪,很多时候记忆里都是极度扭曲的人类,即使搬迁过很多次家,但是环境依然堪忧。
孟母尚有三迁为子,然而这是建立在现实条件允许的基础之上,贫穷已经把这些人除了生存以外的一切需求压缩,更别提教育了。
2. 穷孩子、富孩子的对比
相比于家庭条件优渥的孩子,穷孩子们先天就已经存在了各方面的教育差距了。就像余伟豪读书非常用功,他的成绩在校内也是名列前茅,但是遇上关于入学资质相关的课外活动时,余伟豪的家庭却也只能因为囊中羞涩而放弃。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然而余伟豪的英语却一直不够好,高昂的课外补习费也让这个家庭望而却步,这仅仅是学习的硬件要求。
另外学习的软件——家长的言传身教跟文化素养同样重要,整日忙于打工赚钱的黄嘉琪母亲很难有时间陪伴子女,在子女的榜样作用与教育上严重缺失、错位。他们对于子女未来的规划也是一团模糊,仅仅想要的是维持温饱。
面对这如同开局就是地狱难度的学习,除非能够不吃不喝的用功。不然,哪个穷孩子又能比得过那些还有很多人保驾护航的富孩子们学习进度呢?
面对现实学习中的挫败,很多穷孩子在努力后都不得以选择放弃,重复着上一代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起跑线真的很残酷,而这样的教育差距就形成了跨代贫穷,也使得社会贫富更为悬殊。
3.天壤之别
很多穷孩子对于富人的生活都有所憧憬,他们想象中的富人孩子衣食无忧,自然也不必为学习忧虑,甚至很多孩子认为富家孩子根本不需要读书。但是实际上富人的孩子不仅仅从生活资源上碾压他们,更是从教育资源上获得的思想完全碾压这些出身底层的穷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