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甲午中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清军遇到没打过仗的日本新军结果还是一溃千里,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清军所谓的战斗经验。在对付太平军、西北回乱军队等这些民兵时,由于对方武器装备很烂,连洋枪都有限,火炮更是稀少。而且即便有几门火炮,因为威力弱,精度差,也对付不了这些简易防御工事。
所以清军每到一处就修建这种半吊子的防御工事,只要能够对付枪弹即可。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大大减少伤亡数字,还可以借工事步步推进,完成阵地战的进攻。
只是,这些剿匪经验,对于日军是完全无用的。

另外,清军严格来说只是雇佣军,是为了钱来打仗,他们只认识自己的长官、大帅,根本不知道什么国家民族。其实当年国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清军士兵不过是为他们卖命的仆人。
哪个仆人会为主子送了自己的命?
相反,日军则经受了军国主义洗脑,有着国家民族的观念,所以作战的动力就不同了。
在我们看来,清军在以前的混战中有丰富的肉搏战经验,似乎面对日军应该主动拼刺肉搏。实际上恰好相反,反而是毫无肉搏实战经验的日军,主动冒着枪弹挺着刺刀冲锋。
清军只要看到日本人冲锋,立即放弃阵地,撒丫子就跑。这是因为肉搏很危险,是九死一生的,清军士兵可没那么傻去拼命!
很多网友都会奇怪,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当中清军有那么好的西洋武器,却打不过只有落后枪械的日军?要论实战经验,清军也非常丰富,参加了甲午战争的清军将领都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都是在平定太平军,剿灭捻军、镇压陕甘回军暴动、收复新疆、打击法军等等战役中建立了无数功勋的战将。

而日军大部分人都没有实战经验,因为日本兵都是义务兵,2年一个服役期,所有参战日本普通士兵都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大多数都只是一年兵。
要论工资,清军的工资不知道比日军高到哪里去了。清军很多参战部队士兵一个月6两白银,要知道当时在光绪年间南京一个60平米的店铺房也才22两白银,但是事实就是看起来一切都很有优势的清军被打败了。

其实关键在于军制问题。清军最大编制是营,比如宋庆将军在指挥鸭绿江战役的时候,手下100多个营都是互不统属的,甚至每个营官的品级和职称都不一样。传达一个命令要去100多个传令兵,互相之间的配合就更不用说了。
日军是现代师团营编制,步骑炮辎工各个兵种齐全。1个完整的师团在战场上,遇到几十个互不统属的营,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打败其中几个营,其他部队就都逃散了。

自从1886年日本改革军制,采用现代编制,使用步兵操典训练,义务兵役制和参谋本部等等仅仅8年时间,中日两军就已经是2个时代的军队了,如果甲午战争是在日本兵制改革以前爆发,那么清军将会轻松取胜。
因为,那时日本军队最大编制也只是步兵大队,而且还是几十个旗本拼凑出来的,只是高薪聘请的无业游民组成的所谓洋枪队和没有任何近现代军事知识的武士而已。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从改革或者说维新的步伐上来看,中日两国基本上是同时起步的:日本经历了“黑船开关”到“明治维新”,随后又通过“西南战争”消灭了内部以西乡隆盛为首的保守派,国家彻底走上了西化与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而东方的中国虽然同样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倒也像模像样地在器物层面上开始了“以夷为师”,展现出来的就是洋务运动,操练新军及建立海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两国在经济基础层面上只能说各有千秋:中国体量庞大,封建性质的生产力树大根深。日本欣欣向荣,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全力释放社会生产力,通过剥削日本农民的方式完成日本社会的工业化与近代化转型;单纯比较军队的器物层面,也可以说半斤八两:中国方面有多支北洋体系出身的将领操练的装备西式火器的新军,海军则以“定、镇”二巨舰为核心,辅助以部分撞击巡洋舰打造了一支号称“东亚最强”的近代海军,日本则以德为师,通过“御亲兵”的改造编列出了近代化的新日本军队,海军则通过多个造舰与购舰计划,同样打造出了一支军容较盛的海军。甲午战前,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日的胜率大约“七三开”,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流行于19世纪末期的纵深与全民战思想以及攻弱守强的基本战争规律,认定日本尽管可以一击制胜,中国却可以以较大的纵深来消耗日军的攻势,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中国。并没有认为“大清打败日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